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功培育出了高產、優質農作物新品種、新組合1萬多個,優良畜禽和水產新品種近100個,實現了主要農作物品種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更新換代5-6次,為推動我國糧食總產先后邁上8000億斤、9000億斤和10000億斤三個臺階,肉、禽、蛋、果、蔬、水產等農產品供給充足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農作物新品種選育,保障了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
我國先后建立和完善了雜交水稻“三系”和“兩系”理論與技術,成功育成了汕優63、兩優培九、協優9308等一批高產和超級稻新品種,超級稻高產理論研究與新品種選育居國際領先水平。小麥雜交育種、輪回選擇、系統選育等傳統育種不斷取得突破,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等高技術不斷創新;成功研制出小麥群體改良的理想工具“矮敗小麥”,大幅度提高了育種效率。
現代育種技術體系的建立和新品種的成功育成,推動了農業生產品種的更新換代和農產品產量提升。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等品種的產量潛力已分別超過800公斤/畝、700公斤/畝、1000公斤/畝和300公斤/畝,大面積示范畝產達到650公斤、550公斤、600公斤和200公斤。30年間,我國主要糧棉油作物實現2-3次大規模品種更新換代,每次更新使作物增產10%-20%。目前全國糧棉油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85%以上,新品種單產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擺脫耕地資源約束、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及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農作物高產超高產技術開發,支撐了主要農產品持續增產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農作物的高產、超高產配套技術水平持續提升,農作物高產潛力得到不斷挖掘,已經形成主要農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在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方面,形成北方一季稻超高產栽培技術、南方雙季稻超高產栽培技術、南方中秈稻超高產栽培技術、長江中下游中粳稻超高產栽培技術和再生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等模式,旱育稀植培育、水稻拋秧栽培技術已經覆蓋我國主要水稻產區,目前應用面積接近3億畝。
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方面,精播半精播技術、水肥合理調控技術及葉齡促控、氮肥后移等高產高效技術得到大面積應用,自上世紀80年代推廣以來,已經覆蓋我國長江中下游、黃淮海以及山西、陜西、新疆等小麥主產區近2億畝。在玉米超高產栽培技術方面,隨著雜交高產品種的不斷涌現及地膜栽培技術發展,高產、超高產玉米栽培技術模式不斷更新,使近30年的玉米單產水平提高了近1倍。
同時,隨著農作物品種類型不斷豐富和栽培技術水平的持續提高,我國多熟種植制發展迅速,30年來農田復種指數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相當于增加農作物播種面積1.6億畝。
動植物重大病害有效防治,提升了農業生物災害防控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在動植物重大病害防治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理論探索和技術攻關,取得了明顯成績。在稻飛虱、稻瘟病、小麥條銹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生物災害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基本控制了多種農業重大病蟲害的暴發成災。
其中,H5N2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成為我國及東南亞等部分國家、地區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核心支撐技術,產生重大的社會、經濟和國際影響;利用病毒反向基因操作技術,研制出國際上最新型的H5N1基因重組禽流感滅活工程疫苗,首次成功解決了水禽缺乏有效禽流感疫苗這一世界性難題,是目前全球唯一大規模應用的人類/動物流感病毒反向遺傳操作工程疫苗;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個禽流感-新城疫重組二聯活疫苗,可以同時預防禽流感和新城疫這兩種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規定的A類烈性禽類傳染病,并在國際上率先實現產業化應用,成為我國有效抗擊禽流感的新型“殺手锏”。
設施農業迅猛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多增收途徑
通過30年的發展,我國的設施園藝面積已超過250萬公頃,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300多倍,居世界第一。每年人均消費蔬菜量的20%是由設施栽培提供的,據不完全統計,僅山東省農業純收入的32.6%是來自設施蔬菜生產。
隨著信息化、智能化溫室管理技術及集成組裝綜合技術應用,以及節能技術、土壤病害與連作障礙、專用品種篩選、低溫逆境生理、高效無土栽培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使設施農業研究技術向高效、生態、安全方向發展。同時,大型的現代化裝備也在不斷地進入設施園藝領域,已從蔬菜生產擴展到了花卉、瓜果以及畜禽、水產養殖、林木育苗、中藥材等的種植和養殖領域,水產工廠化養殖近1700萬立方水體,深水網箱養殖超過518萬立方水體。近年來,大型連棟溫室以每年超過100公頃的速度增長,使我國的大型溫室面積發展到2000多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