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大豆市場出現暴跌。面臨如此頹勢,后市何去何從?通過對國內外大豆市場基本面、技術面、資金面和近期熱點因素的綜合分析,認為近期大豆市場仍有下跌空間,但開始逐步尋求支撐,后市存在反彈的可能。同時,CBOT市場與DCE市場走勢將出現分化,國外會強于國內。
一、行情回顧
5月,連豆、連粕暴跌。
“五一”節后,連豆以接連三個停板的方式繼續前期跌勢,后期穩步走低。連粕走勢與其相似,但弱于連豆。連豆9、11月份合約持倉由45萬手銳減為33萬手。連粕8、9月份合約持倉由16萬手減為14萬手。
二、基本面分析
(一) 美國市場維持不變
5月報告沒有對美國大豆進行任何調整,接轉庫存仍處在27年來的新低。
(二) 國內市場持續低迷
廣東地區價格選用的是植之元的報價,江蘇地區價格選用的是東海糧油的報價。5月,進口豆價格平均跌幅為245元/噸。豆粕平均下跌305元/噸,豆油平均下跌280元/噸。按此價格計算,油廠的靜態利潤為-265元/噸,動態利潤為-510元/噸。
預計5月進口大豆到港量為180萬噸左右,6月為250萬噸左右。以5月25日的數據取值:CBOT收盤價為882.2美分/蒲氏耳,巴西港口貼水為-140美分/蒲氏耳,運費為56美元/噸。巴西大豆到港成本為3240元/噸。
小結:國內油料市場持續低迷,豆粕尤弱,油廠大幅虧損。5、6月份進口數量較大,進口成本大幅下降。
(三) 南美大豆仍有小幅下調空間
5月,農業部報告調低巴西大豆產量250萬噸至5350萬噸,比02/03年度增產100萬噸。阿根廷的產量也調低100萬噸至3400萬噸,比02/03年度減產150萬噸。
目前,巴西大豆收割工作基本完成。5月22日,布宜諾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預計阿根廷大豆收割完成了85.2%,并推算大豆總產量為3250萬噸,此前農業秘書處預計阿根廷大豆總產量為3200萬噸。
小結:南美大豆基本收割完畢,預計產量仍有下調空間。
(四) 全球庫存有所下降
由于南美大豆產量降低,03/04年度全球大豆庫存下調128萬噸。
三、技術面分析
(一) CBOT黃豆下跌中逐步尋求支撐
1973年、1977年、1988年期價大幅下跌也都發生在5、6月份。1973年,1988年期價暴跌之后,都出現了大幅反彈。其中1988年,期價在3天之內漲了150美分;1973年,價格跌到650美分后又回到了1200美分。可以看出,暴跌之后有暴漲。
但目前的趨勢軌跡與1977年的走勢最為接近,當時期價經過微幅反彈之后,一直下行至550美分。因此,提醒我們后市有可能會出現繼續暴跌的走勢。
CBOT黃豆將逐步面臨支撐,尤其810美分(前期高點)和790美分(50%回調價位)是重要支撐價位。
小結:CBOT黃豆近期仍有下跌空間,但將逐步尋找支撐,后市有可能面臨強勁反彈。
(二)大連市場短期面臨支撐
大連市場處在前期交易密集區內,短期內將有一定支撐。
四、資金動態分析
基金強大的實力和純粹投機的目的決定了基金凈多代表了市場未來發展的方向。
4月份,CBOT黃豆已面臨高位壓力,但基金仍在4月20日至5月11日這撥漲幅為70美分的行情中凈增8160張多單。5月份,11日到18日這一周里,期價暴跌148美分,基金凈多降至1.8萬余手。假設基金繼續看空的話,那么在隨后一周內,其完全有機會繼續減倉,但目前預計仍有1.6萬張。兩相對比,表明目前基金的態度并不傾向于大空。
小結:基金仍然持有多單,做空傾向不明顯。
五、熱點分析
(一)CBOT與DCE走勢出現分化
隨著02/03年度南美取代美國,中國取代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進口國。CBOT黃豆期價更多只是一個全球大豆的定價基準,而不是真正的全球大豆價格。由于南美大豆不能在CBOT交割,在全球大豆基本面與美國大豆基本面發生背離的時候,CBOT大豆更多的只是反映美國國內的大豆價格。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主要從美國和南美進口,其通過價格比較在兩者之間進行平衡。因此,在全球大豆基本面與美國大豆基本面發生背離的時候,一定程度上,CBOT代表的是美國市場,而DCE反映的是全球市場。兩者在美國新豆上市之前,存在走勢分化的基礎。
(二)CBOT高價使美國基本面有所改觀
CBOT黃豆在3月18日沖上1000美分以后,至5月12日共持續了55天,這對美國的基本面市場產生了一定影響。
首先,美國的壓榨需求得到一定抑制。美國油籽加工商協會(NOPA)壓榨報告顯示,3、4月份的壓榨量分別為1.21億和1.05億蒲式耳。尤其是4月份折合287萬噸,是自2000年以來首次跌到300萬噸以下,比去年同期下降14%。這主要是受大豆供應有限及壓榨量季節性下降的影響。機器維修是導致壓榨量季節性削減的原因。在過去四年里,NOPA報告中3-4月的壓榨量數據平均減幅達8.01%。
其次,美豆的出口需求也受到了高價格的抑制。截止5月13日,美國本年度累計出口大豆2401.58萬噸,距2449的出口目標只有48萬噸。根據美國農業部出口銷售周報,從2004年3月18日起,截止5月13日這周兩個月內,美國一共銷售96.5萬噸。并在5月6日一周內,又一次變成了負數。美豆的兩大買主中國和歐盟早已退出美國大豆市場,在此之后日本和墨西哥成為美國大豆的主要買家,但最近幾周的數字表明,這兩個國家的需求也在下降,墨西哥從4月份以來只購買了21萬噸美國大豆,而去年同期的采購量高達63萬噸。在近期,墨西哥只購買了1萬多噸美國大豆,而日本在這一周內還洗掉了一船大豆。
再次,CBOT價格的上漲也促使了美國向南美進口大豆制成品。壓榨量的下降使得美國國內的豆粕和豆油供應變得緊張。要想使植物粕和植物油保持去年的使用量,美國就需要多進口191萬噸豆粕和22.7萬噸豆油。而CBOT價格的上漲使美國與南美之間的基差也越拉越大,5月12日的地區差價超過了200美分并保持至今,如此豐厚的利潤將促使美國大豆貿易商從南美進口大量的豆油和豆粕。美國Bunge公司官員5月12日表態,如果客戶需要,該公司將可能進口更多的南美豆粕和豆油。已有5船南美豆油近期已抵達美國。
我們不能否認,美國陳大豆的供應依然緊張,但是隨著大豆價格攀升到歷史高位價區,大豆的需求也正在得到抑制,同時,從南美進口大量的大豆制成品也成為現實。這樣一來,在新豆上市之前美豆面臨的來自國內壓榨方面的壓力就會小得多,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從南美進口的實際數量,目前來看力度還不夠大。
小結:價格的上漲使美國大豆的緊張局面有所改觀,依目前的進口數量來看,美國大豆供應依然偏緊。
(三)國內現貨市場近期仍難有起色
按照2月初市場預測的350萬噸的大豆庫存計算,加上后來進口的770萬噸,2-6月份共1120萬噸。月均供應量在224萬噸。而國內正常的壓榨量也就在225萬噸左右。隨著進入4、5月份,國內很多油廠因為出現虧損而減產、限產,大豆的壓榨需求量也大幅下降。目前來看,國內大豆供應充裕。
6月份面臨菜籽油大量上市的壓力,同時隨著天氣轉暖,棕櫚油的替代作用逐步加大。而上半年豆油的進口量將達到150萬噸,而去年同期僅為50萬噸。因此,后期國內豆油市場仍將穩步下行。
由于“禽流感”和飼料價格過高,前期大量家禽被屠殺,導致了4、5月份豆粕需求量大減。隨著飼料價格的大幅走低,養殖家禽目前已有一定的利潤可賺,在4月底和5月初,一些地區的養殖戶開始逐步投放雞苗。預計在6月中旬以后,豆粕的消費將逐步增加。在此之前,國內豆粕市場仍將保持低迷。
(四)預計CBOT不大可能重演1977年走勢
在K線圖上,CBOT大豆03-04年走勢與76-77年走勢有許多相似之處。兩次高點都是1064美分/蒲式耳,均出現在4月份,隨后受到拋售壓力,兩者在期價達到高點前的運行軌跡相似。比照1977年大豆7月合約走勢,2004年7月大豆合約在到期前將可能呈現持續下跌趨勢。在1977年,7/11月合約間的價差在4月份時曾達309 1/2美分,而到7月份已經縮至10美分/蒲式耳。2004年4月29日,7/11月合約間的價差達到最高的277.5美分,5月26日為159美分。
但在新作物年度到來之前,預計7/11月價差將繼續保持堅挺。因為77年期價暴跌的外在原因不再,當時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起訴德克薩斯州億萬富翁Nelson Bunker Hunt及其家族違反了CFTC“個人或團體持有的投機頭寸不得高于300萬蒲式耳最高限額”的規定。隨后,Hunt被迫平掉了所有超過限額部分的頭寸,并因違反規定清退了全部收益,這使得市場被抽掉了支撐力量。據稱,在被迫平倉之前,Hunt家族共持有約2400萬蒲式耳的頭寸。所以說,如果單純從技術角度分析,可能會走進誤區,一些當時起作用的因素目前已經失去了有效性。另外1977年3月份公布的大豆面積預測數字同比提高10.6%,而今年增幅僅為2.7%,而當時基本面并沒有04年這樣利多。但是,話又說回,盡管兩年的基本面因素不盡相同,但考慮到近期中國需求低迷及美國良好天氣等因素的影響,今年的大豆期價運行仍有可能顯現1977年的影子。
六、后市展望
綜合來看,市場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逐漸向弱。美國市場需求受到一定抑制,但供應依然緊張。南美收割基本完畢,產量存在下調空間。中國市場還將持續低迷。
同時,預計CBOT與DCE市場在新豆上市之前,走勢將出現分化。CBOT將強于DCE,而強度取決于美國從南美進口大豆制成品的數量。另外,預計04年難以再現1977年的暴跌走勢。
技術面上,無論是美豆還是連豆,近期仍有下跌空間,但開始逐步尋求支撐。同時,基金仍持有凈多,短期內做空傾向不明顯。
因此,6月份大豆市場將在下跌中尋找支撐,后市可能有反彈,而國外將強于國內,走勢出現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