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特別是2003年以來,國內油脂市場表現出許多不同于往年的顯著特點,
筆者認為:正確分析和認識這些特點,有助于正確把握后市市場供求規(guī)律和市場價格趨勢,有利于把握機會適時購銷,提高經營的效率和效益。為此,試作如下分析,供商家參考。
一、油脂供給大幅增長
1.油料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
2003年我國油菜籽、大豆、花生等主要油料品種的種植面積均比上年擴大,據國家統(tǒng)計公報公布的數字顯示,2003年油料種植面積22455萬畝,比上年擴大300萬畝歷史上最高為2000年,播種面積23100萬畝,其中油菜籽面積11535萬畝,花生7284萬畝,大豆播種面積13960萬畝。 預計2004年,油料面積將呈增加的趨勢。據國家統(tǒng)計局上年10月初對25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600多個調查縣,近5萬農戶進行的秋冬農作物播種意向調查結果表明:2003年秋冬播糧食作物面積將繼續(xù)減少,油菜籽面積繼續(xù)增加。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全國秋冬油菜籽播種面積將比上年增長6.4%,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分地區(qū)看,江蘇、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和貴州等地油菜種植面積都有不同程度擴大,另外,受價格堅挺,比較效益提高的影響,花生、大豆等油料面積也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大豆面積增加17%。
2.油料產量比上年下降。
2003年我國油料總產量為2805萬噸,比上年下降3.2%;其中油菜籽產量為1142萬噸,比上年下降3.2%;花生產量為1337萬噸,比上年下降9.8%;另大豆產量為1600萬噸左右,比上年減少50萬噸,下降3.1%。 預計2004年油料總產量將達到3000萬噸,其中油菜籽1200萬噸以上,花生1500萬噸以上;另大豆產量將達到1750萬噸。
3.進口油脂、油料大幅增長;出口油脂油料大幅下降。
總的來說,2003年國內油料、油脂進口均大幅增加;;而出口大幅下降。 全年累進口油脂540萬噸左右,同比增長69%以上;出口油脂5萬噸,同比下降47.4%。分品種來看,2003年進口大豆2074萬噸,比上年提高83%;出口大豆26.7萬噸,比上年降低3%。進口豆油188萬噸,比上年提高117%;進口油菜籽16.67萬噸,比上年降低73%;進口菜籽油15.16萬噸,比上年提高95%;進口棕櫚油332.5萬噸,比上年提高50%;另外花生出口約70萬噸,與上年大體持平。 預計2004年油脂油料進口仍將保持2003年的水平且略有增加。大豆及食用油進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內油料及食用油產需缺口進一步擴大;二是國內油料壓榨能力急劇擴張,產需矛盾加劇;三是進口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四是國際市場油菜籽價格偏高。
4.國內油脂供給充足。
如果按照大豆2900萬噸(包括國產大豆800萬噸、進口大豆2100萬噸),花生1000萬噸,油菜籽1200萬噸用于加工壓榨,加上其他油料加工壓榨部分,油脂產量大約為1300萬噸左右,實際上 2003年1-11月累計產量917.22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2.5%預計全年累計產量達到1000多萬噸,同比增長13%左右,如果加上個體加工部分,累計產量將達到1300萬噸左右,另外加上進口可食用油脂400多萬噸,則國內油脂總供給量在1700萬噸以上。 根據供求平衡分析,估算全社會油脂總消費量接近1500萬噸左右。可見國內油脂供給大于消費需求約200萬噸,供給明顯大于需求。
二、消費需求呈快速增長,但仍小于供給。
1.人均消費油脂增加。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油消費量增長是必然趨勢。1997年國內食油消費量為860萬噸,人均消費穩(wěn)定在7.1至7.5公斤,農村人口食油消費6.5公斤;到2000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食油8.2公斤,農村人均消費食油7.1公斤;預計2003年城鎮(zhèn)居民均消費食油9公斤以上,農村人均消費食油8公斤以上。如果加上食品加工等用油量,全社會人均消費食油量可能已達到11.5公斤左右。
2.油脂消費增量明顯,產需缺口擴大。
食用油消費方面,據分析,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以及人均消費的不斷增長,食用油年均消費增加量不斷擴大,1996-2000年年均消費增加量在60萬噸左右,2002-2003年均消費增加量在80-100萬噸,按照這個增長速度,預計2003年食用油消費總量大約1560萬噸左右,比上年增長4%,其中城市和農村家庭消費980萬噸左右,餐飲業(yè)消費280萬噸左右,食品加工等其他消費300萬噸左右。
據有關資料顯示,1996-1997年,我國食用油產需缺口在350萬噸左右;1998-2000年在400萬噸左右;2001-2002年為450萬噸左右;2003年為500萬噸左右;預計2004年為600萬噸左右。
3.油料供給充足,但仍不能滿足壓榨需求。
從油料看,鑒于大豆進口激增,2003年國內油料總量供給比較充裕,但在地區(qū)間和時間上分布不均。其中,國產油料上市期間油料產區(qū)原料供應比較充足,沿海部分大企業(yè)原料供給始終比較充裕,其他地區(qū)和大豆進口出現中斷時原料供應不足。由于國內潛在壓榨需求量大,現實供給不能滿足潛在需求。這是因為,一方面大豆進口政策不穩(wěn)定,同時個別有資金實力的大企業(yè)為保證加工原料供給,加大了進口原料的庫存量,使中小型企業(yè)原料明顯不足;二是全國油料壓榨能力明顯過剩,潛在需求量大;三是加工企業(yè)在收購期間搶購和人為囤積,影響市場供給。
4.油脂供給大于實際需求。
從食用油供需總量來看,供給大于需求;從品種結構看,主要消費品種菜油、豆油和棕櫚油的供給與消費都將保持適度的增長。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從理論上測算食用油總供給大于總需求,但部分供給是潛在的供給或者說是以油料的形式存在,當壓榨利潤比較好時才轉成現實的供給。
5.2004年油脂供給依然大于需求。
預計2004年油料播種面積和產量將比2003年繼續(xù)增加,總產量將在3000萬噸左右,而進口大豆將繼續(xù)增加,達到2000-2200萬噸,各種油料加工油脂將達到1100萬噸左右,加上社會生產量和進口的其他油脂以及多余的存量,總供給量將達到1800萬噸左右,供給將繼續(xù)大于需求200萬噸。
三、國際市場供應增加、消費增長、庫存下降、供給略顯偏緊。
1.全球油料產量增長、庫存下降、供給偏緊。
2003/2004年度全球油料生產增長4.9%、壓榨增6.9%、貿易增6.7%,庫存下降
4.9%。2003/2004年度全球油料產量將達創(chuàng)紀錄的3.45億噸,比2002/2003年度增加1600萬噸。主要品種大豆產量將增加280萬噸,增幅有所下降。其他主要品種油菜籽、棉籽、花生、葵花籽產量都將恢復性增長,其中,油菜籽將增加550萬噸,主要出口國加拿大增加250萬噸棉籽增加200萬噸;花生增加314萬噸。預計全球油料壓榨量將達2.88億噸,比上年度增增6.9%;貿易量達7800多萬噸,增6.7%;期末庫存為3992萬噸,比上年度減少下降4.9%。
按照目前美國農業(yè)部的預測數據,2003/2004年度前6個月全球油料供給偏緊。主要原因有四點:一是美國大豆減產,期末庫存是近二十幾年來的最低水平;二是大豆為全球主要油料壓榨及貿易品種,其壓榨量、貿易量提高;三是美國是全球大豆主要出口國本年度前6個月美國又是全球大豆的主要出口供應商;四是大豆進口國特別是我國進口需求強勁。
2.食用油產量增長、庫存持平略增、供給變化不大。
2003/2004年度全球植物油產量將達1億噸,比上年度增6.7%%,主要品種豆油增.7%、棕櫚油增3.4%、菜油增12.5%、葵花油增7.9%;預計該年度食用油消費量近1億噸,增長4.5%。由于產量增長幅度大于消費增長幅度,本年度期末庫存略有增加,其中,棕櫚油及葵花油庫存增加,豆油及菜油庫存下降。總的來看,本年度全球食用油供給狀況與上年度水平相當,但相對于上兩個年度略顯偏緊。
四、其他因素變化對市場的影響
1.豆粕等因素變化的影響。
總體來看,2004年國內豆粕價格雖有波動,但大漲大跌的機會減少,如此將限制油價格的漲跌幅度。豆粕價格平穩(wěn)小幅波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大量進口大豆繼續(xù)進入加工壓榨,加工規(guī)模擴大,加工壓榨數量巨大,豆粕產出量大;而且2003年的“非典”疫情,嚴重影響了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降低了豆粕的消費量,使得豆粕市場消費低迷,需求不強,供給大于需求。二方面是出口降低,而進口有增加的趨勢。2003年出口豆粕僅77萬噸,比上年降低24%;出口菜籽粕18萬噸,年比降低30%;而進口豆粕1788噸,年比提高159%。三方面是節(jié)后禽流感的影響,使養(yǎng)殖業(yè)對豆粕的需求呈明顯下降的態(tài)勢,但同時也使大豆加工壓榨量減少,豆粕產出和供給明顯下降,在禽流感得到有效控制,養(yǎng)殖業(yè)恢復發(fā)展時,豆粕供給出現短期不足;四方面是大豆成本高企,限制豆粕下跌空間;豆粕價格的相對平穩(wěn)有可能拉動豆油價格。五方面是2004年新菜籽和新花生上市后,菜籽、花生進入加工壓榨,其他粕類的上市將增加市場供給量。
2.油脂供給相對充足、需求增長趨于平穩(wěn)。
一方面是大量進口大豆加工壓榨使廠家油脂積壓,各地油廠產品的長期銷售不暢使其庫存量過大,市場促銷明顯,競爭激烈;同時國內進口油脂大幅增長,國內供給大于需求。另一方面是市場需求不振。春節(jié)前食用油市場消費需求相對較旺,節(jié)后消費需求趨淡趨穩(wěn),需求減少。受禽流感的影響,豆粕消費需求下降,使大豆加工壓榨減弱,從而減少了豆油的供給量,促使豆油和菜油價格在2月上中旬出現小幅上漲,但因其后廠家加大加工力度和市場投放量,供給還是大于需求。
3.政策等方面的因素。
國家將于2004年4月21日實施永久性轉基因產品進口條例,這將消除長期困擾進口大豆的不確定因素影響,使2004年進口大豆數量充分滿足國內壓榨需求,但同時也將對國際市場大豆構成利好,而且在執(zhí)行這一條例的前后,不明朗的因素依然存在。支持糧食生產特別是大豆產業(yè)振興計劃,對于大豆及油脂市場價格上行不利,而國內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將刺激食品消費,同時國內物價的繼續(xù)回升和相關產品如豬肉等副食品價格也有可能出現一定的上揚,從而對食用油價格構成利好。
預計2004年國內運輸狀況依然不會根本好轉,這對提升了國內食用油價格,有一定的影響。
五、價格走勢分析預測。
1.2003年油脂價格總體走勢。
2003年國內油脂油料價格基本上與國際市場價格走勢大體一致。在國際市場油料與食油供應偏緊、價格上漲的形勢下,1-9月國內食用油不同品種、不同階段價格有漲有落,但幅度都不大。1-3月食油價格相對低迷,“非典”期間,均出現了短期上漲,半年后,價格有所上漲。10月上旬出現大幅上漲行情,在半個多月的時間內,油脂價格漲幅均達到2000元/噸左右。10月下旬油脂價格開始回落下跌,下跌幅度較大,持續(xù)時間在一個月左右,跌幅達1500元/噸左右,年末油脂價格基本企穩(wěn)。
2.2003年油料收購價格上漲。
2003年5、6月份,夏收和秋收新菜籽大量上市期間,收購價格“高開高走”,一路上揚;收購后期價格稍有回落,收購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15%左右。 2003年大豆上市期間,受國際市場影響,東北新產大豆上市價格大幅度上揚,之后價格稍有回落,年末價格比上年同期提高15%左右。 2003年前三季度花生價格不斷上揚。新花生上市后,價格再度明顯上漲。年末價格同比上漲40%左右。
3. 10月份油脂價格出現暴漲,大漲之后又回落趨穩(wěn)。
在國際市場供應偏緊、價格較高,以及國內大量進口的形勢下,2003年前9個月國內食用油價格總體呈小幅波動,不同階段有漲有落,但幅度都不大。10月份油料價格大幅度上揚,食用油價格非理性暴漲,隨后兩個月油料價格略有回落,食用油價格除花生油外均呈理性回調,至年末趨于平穩(wěn),目前各地價格除花生油維持高位運行外,豆油和菜油均比上年10月上漲時的高點低10%左右。
2003年1-9月國內各地花生油市場價格在高位略有波動。10月份出現大幅上漲,之后雖有所回落,但一直在高位平穩(wěn)運行,比上年同期上漲50%左右,目前價格有所回落,但基本平穩(wěn)。 2003年1-9月國內各地菜油市場價格基本上在較高價位平穩(wěn)運行,波動幅度不大;10月份出現暴漲行情,漲幅達35%左右,10月中下旬價格開始趨于回落,至年末價格企穩(wěn)并延續(xù)到春節(jié)前出現小幅反彈回升,2月中下旬出現小幅反彈行情,目前各地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上漲25%左右。 2003年1-9月國內各地豆油市場走勢略有不同,但總體走勢基本一致,價格稍弱于菜油,呈小幅波動態(tài)勢;10月份出現暴漲,幅度在35%左右;10月中下旬開始回落,至年末價格企穩(wěn)并出現小幅反彈回升,之后平穩(wěn)運行到2月初,2月中下旬價格小幅上漲,上漲之后再次趨于平穩(wěn),目前各地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上漲25%。 2003年國內市場棕櫚油走勢漲落斷斷續(xù)續(xù)上,半年基本上呈下跌走勢,年中后出現上漲,到8月份又有回落,之后又持續(xù)上漲到10月份,之后又有所回落,年末又有所上漲,春節(jié)前后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10-15%左右。
4.2004年油脂價格總體趨勢分析。
2003年10月食用油價格大幅上漲,并沒有形成全國范圍內的搶購風潮,且上漲后快就回落,進入2004年后價格止跌趨穩(wěn),特別是春節(jié)前后油脂價格反彈幅度不大,說明目前的價位是比較合理的。近期價格的反彈主要是禽流感的影響和人為因素推動,當禽流感有效控制或消失后,這些因素也就減弱或消失,后市即使?jié)q跌,也應以此價位為中軸,上下小幅波動。
目前油脂供給依然充足,2004年油料生產將呈增產趨勢,進口油料、油脂將繼續(xù)增加,而油脂需求進入平穩(wěn)增長時期,總量呈供大于需狀況,價格不會再出現大漲大跌的態(tài)勢;新的年度國際油料產量將有較大的增長,雖然庫存下降、供給略顯偏緊價格繼續(xù)看漲,但供需矛盾相對緩和。
總體而言,2004年食油價格以平穩(wěn)為主、間有小幅波動,但如果出現進口大豆斷檔和油料嚴重減產等非正常因素,則食油價格短期上漲幅度有可能比較大,反之則有可能下跌。近期禽流感得到有效控制,豆粕需求增加,價格上漲,加工壓榨也相應擴大,對油脂價格的抑制作用開始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