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5月8日消息:從6月1日開始,重慶市政府將大幅度下調高速公路通行費,平均每公里通行費由0.88元降至0.65元,平均下浮幅度為26.7%,個別高速公路通行費下浮幅度達50%。
重慶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滕宏偉5月8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重慶市境內山脈綿延,地質情況復雜,筑路成本居高不下,平均每公里造價為4000萬元至5000萬元,而平原地區造價僅為兩三千萬元。按照“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重慶最初確定了高速公路每公里收費0.88元的標準,高于周邊省市及其他國內部分省市。然而,由于通行費較高,不少高速公路沒有吸引一定數量的車輛,其作用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重慶高速公路通行費標準高,更是一個社會關注的熱點。記者了解到,重慶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協委員先后有42個議案、提案和建議,希望降低通行費標準,部分高速公路沿線的區縣也反映重慶高速公路通行費偏高。2003年,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對此問題進行專題調研,認為降低收費標準勢在必行。2004年,重慶市人大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將下調高速公路通行費作為“八大民心工程”之一。
滕宏偉說,高速公路通行費下浮,無疑會影響高速公路投資者的收益。但從長遠看,這個重大舉動必將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高速公路通行費下浮后,將直接降低運輸成本、物流成本,吸引更多的車輛上路,推動物流業發展。高速公路沿線的土地也將升值,有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城鎮化建設和城市化進程。此外,通行費降低還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能夠刺激汽車消費和旅游業的發展。(完)
莫把“還貸”變“贏利”
新華網重慶5月8日電(記者劉剛 王金濤)高速公路通行費下浮,無疑會影響高速公路投資者的收益乃至地方財政收入,損害交通部門的利益。然而,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在部門利益和群眾利益之間,重慶市政府還是堅定地選擇了后者。
誰都知道,修建高速公路的本意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改善投資環境。然而,近些年來,許多地方陷入了這樣一個認識誤區:“投資辦廠,不如橫桿一擋”。于是,高速公路成了投資者眼里的“香餑餑”,各大銀行也毫不吝嗇,爭先搶貸。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高速公路取費標準高,收益穩定而持久。
毋庸置疑,“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是必要的。但如果收費過高,不僅不能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反而對地方和部門也沒有好處。以重慶為例:已投入使用的5條高速公路每天設計通行能力均為48000輛,但因收費過高,上界、渝合、渝黔三線通行量僅為2436、4243、3422輛,分別只占通行能力的5%、8%、7%。就是已通車8年的成渝高速路重慶段日通行量才達到15153輛,占設計通行能力的31.56%。成渝高速重慶段、渝黔、渝合高速公路僅吸引同方向車流的45%、20%和15%左右。
高速公路應該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不應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這才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政府投資和主導修建高速公路,監督高速公路的營運管理,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取得直接的經濟效益和回報,而是追求廣泛的社會效益,特別是為改善投資環境,加快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果過度突出高速公路的商品性、生產性特征,不恰當地搞“市場化運作”、“滾動發展”,把“收費還貸”變成“收費盈利”,就會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阻礙招商引資的步伐,影響地方社會和經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