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運費/升貼水 » 正文

當前糧油信貸工作應規避四種風險

  作者: 來源: 日期:2004-07-11  

  以“放開收購市場,直接補貼糧農,轉換企業機制,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宏觀調控”為主要內容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給農發行信貸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筆者通過對四川省綿陽市分行信貸風險防范的專題調研,認為當前農發行糧油信貸工作應著力規避四種風險。

  一、規避增量貸款風險

  糧食購銷市場放開后,市場主體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價格波動成為新增貸款面臨的主要風險。同時,為從政策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國家規定了市場最低收購價,國有糧食企業仍是國家調控糧食市場的主要載體。在這種形勢下,建立以企業風險承受能力為核心的貸款管理體系,既是農發行準確執行政策、履行職能的關鍵,又是有效防范增量貸款風險的必然選擇。防范增量貸款風險的重點:一是嚴格貸款資格管理。根據企業信用等級,取消那些管理不善、扭虧無望和擠占挪用收購資金企業的貸款資格。同時要把企業法人代表的經營能力和誠信度納入貸款資格認定范圍,準確測算企業風險承受能力。二是建立企業經營自律機制。把一定比例的自有資金作為企業取得貸款的基本條件之一,并實行經營風險質押金和市場差價風險準備金制度,強化企業經營的自我約束意識。三是穩步試行優秀企業授信管理。按照貸款的性質和功能,根據企業資質條件、經營狀況和信用等級狀況確定授信額度,支持優秀企業擴大購銷,搞活經營,做大做強。四是擴大支持范圍要把風險防范放在首位。支持龍頭企業開展“訂單”業務,要嚴防價格風險、合同風險,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鏈條延伸。

  二、規避補貼政策調整帶來的風險

  隨著糧食補貼由流通環節向生產環節轉移,糧食風險基金三分之一以上將用于直補農民。因此,農發行在認真落實直補政策的同時,還要提早測算糧食風險基金需求缺口,緩解政策變化給收回利息、消化掛賬帶來的壓力。測算糧食風險基金需求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省、市、縣三級儲備糧食的利息、費用補貼;對政策性掛賬的利息補貼(包括陳化糧掛賬利息開支,糧改前以保護價收購的糧食按“鎖定庫存、分步銷售”進行銷售所發生的差價虧損,1998年6月以后新發生的政策性虧損掛賬本息等);按保護價收購的庫存糧食在未銷售前形成的利息、費用補貼;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分流人員的適當補助。根據測算情況,農發行要認真研究并做好糧食風險基金的籌措、使用、管理和監督撥付等方面的工作,督促政府及時向上爭取借款,彌補糧食風險基金缺口。同時,加強與政府、財政和糧食主管部門的協調、溝通,按照糧食風險基金管理辦法和政府承諾做好各項補貼催收、清算和收貸收息工作,確保專款專用。

  三、規避庫存“老糧”風險

  對于“老糧”問題,農發行應根據“新老劃斷,分步銷售”的原則,采取有力措施,幫助企業解決歷史包袱。一是按照上級統一部署,對現有庫存中按保護價(含定購價)收購的“老糧”,進行全面清理,鎖定數量、品種、性質、成本及其占用貸款。二是督促企業加大“老糧”處理力度,滿足充實地方儲備和政策性供應的糧食需求。對于經營困難、包袱沉重的企業,農發行要引導企業抓住市場機遇,加快“老糧”銷售進度,減輕“老糧”對糧食風險基金補貼和農發行信貸監管的雙重壓力,防止擠占挪用行為的發生。三是切實加大對“老糧”庫存的監管力度,實行事權上收、銷售報批、庫存核查和集中管理等措施,做到銀企賬實一致,確保庫存不出現新的損失。

  四、規避企業改制風險

  企業改制是這次糧改的關鍵環節?也是改革的難點。目前,糧食企業改革已從減員分流為主轉入觸及產權制度改革的階段,正在向包括股份制、民營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形式改革。部分企業抱有“享受最后一頓晚餐”的僥幸心理,影響了國有資產保全和農發行債權落實。對此,農發行必須密切關注?積極應對。一是本著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有利于農發行債權落實的原則,主動當好政府參謀,做到“三參與一推進”。即主動參與糧改方案制定、主動參與“三老”問題和1998年6月1日后新發生虧損掛賬問題的研究處理,一企一策,因地制宜,選擇糧改具體模式,推進糧食企業改革規范進行。二是對經營嚴重萎縮、長期虧損的企業,督促企業主管部門采取兼并、承包、租賃、出售等措施,按照“債隨資產走和資產、債務相統一”的原則,及時辦理合法有效的債權落實手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農發行債權被懸空逃廢。三是幫助企業轉變經營理念,面向市場制定營銷策略?收縮固定收購網點,建立輻射力強的流動購銷網絡,在糧食收購、掌握糧源和保障市場供應等方面更好地發揮主渠道作用。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