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廠大豆進貨壓力較大
據跟蹤,5月下旬,國內各港口運到的進口大豆比中旬大幅增加,達到了98萬噸,整個5月份的累計到貨量為239萬噸,比4月到貨增加了20萬噸左右,今年截止5月份,累計跟蹤的進口到貨為917萬噸。進口大豆到貨量可謂相當龐大,但是國內豆粕需求未見好轉,國內大豆月壓榨量僅在180萬噸左右,即使以200萬噸的壓榨量來推算的話,估計目前進口豆的庫存仍超過了200萬噸。而根據最新裝船記錄推算,6月份進口大豆的到貨量在260萬噸左右,7月份的到貨量也有可能達到200萬噸,可見,后市進口大豆到貨壓力有增無減,油廠高庫存還將維持下去,隨時都可能面臨降價風險。
二、較高的進口大豆成本將使油廠無所適從
按正常規律,目前,正是南美大豆集中上市的高峰期,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應在南美大豆大量上市的打壓下大幅度下跌。然而,今年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卻在南美貨幣升值20%和南美出現嚴重旱情氣候并導致大豆減產等因素的作用下上漲。而且,近來,入市基金在題材用盡的情況下,仍千方百計利用短暫的天氣、還未發生影響的而可能發生的大豆銹病等一些不確定因素進行炒作,鼓動CBOT大豆市場出現反季上漲行情,使我國進口大豆到港成本居高不下。至今,我國進口美國大豆的到岸成本在3150元/噸以上 ,進口南美大豆的成本也在3000元/噸以上,與上周相比均有100元/噸的上浮,高企的進口成本將使進貨油廠無所適從。
據了解,進入6月份之后國內豆粕市場需求形勢仍不樂觀,部分養殖戶對豆粕用量比重較大的濃縮料需求大幅下降,轉而直接購買飼料原料或者是大量選用預混料。其次,近來正在復蘇中的國內養殖業遭遇了口蹄疫、禽流感等疫情的連續襲擊,元氣再次大傷,國內生豬養殖業發展已經面臨“三低”困境,即母豬存欄量低、母豬產崽率低、生豬出欄率低,這大大抑制了部分飼料企業的采購積極性。油廠豆粕銷售困難,為謀求成交為主,多采取“高報低走”的辦法銷售豆粕,從而使油廠實際壓榨盈利大為縮水。
四、豆油庫存壓力較大
目前,進口大豆、豆油、棕櫚油正在集中到貨,5-7月份進口大豆到港量將達到700萬噸,油廠大豆壓榨原料充足。6月份進口毛豆油到港數量也有望放大到25萬噸左右,其平均完稅成本僅有5300元/噸左右。新菜油也將在6月中下旬大量上市,今日湖北荊門等地菜油價格已經下降到5200元/噸,而河南南陽及湖北襄樊菜油價格甚至跌至5100元/噸,比四級豆油價格還低100-200元/噸,對豆油市場帶來壓力。
據報道,部分6月份船期的棕櫚油被提前拼裝到5月份,導致5月份到貨非常集中,目前國內各港口24度棕櫚油庫存已經在30萬噸左右,6月份各港口棕櫚油庫存還將進一步放大,上周末棕櫚油也出現明顯的下跌,各港口棕櫚油已經降至4400-4500元/噸,隨著天氣逐步轉熱,棕櫚油勾兌比例不斷放大,部分貿易商較高勾兌比例已經達到50%,棕櫚油搶占了豆油不少市場份額,使得豆油需求始終更加疲軟。油廠豆油庫存壓力不斷增大,后期還可能低價放貨,油廠壓榨境況還將變差。
五、因炒作成份較大,油廠操作比較難
可以說,近來國內大豆產品價格上漲并非受供需關系變化的支持作用,而完全是由CBOT大豆市場上入市基金積極炒作的結果。但截止目前,基金可利用題材非常有限,前期預測的大豆銹病并未有發作的跡象,巴西大豆雖有許些減產,但南美大豆總體產量依然高于去年,基金只有利用人們對產區天氣的擔憂,炒作短暫的干旱天氣。但因其不確定性較大,油廠非常難以把握,隨時可能面臨虧損的風險。
總之,一方面,油廠進口大豆進貨壓力較大,成本又高,另一方面,油廠豆粕和豆油銷售困難,還有拉價的可能,加之,引起當前國內大豆產品價格上漲的炒作因素又難以把握,油廠大豆壓榨面臨的營銷形勢依然非常嚴峻,隨時都可能面臨降價或虧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