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年來,CBOT等國際期市走勢很大程度上帶有“金融屬性”的炒作。例如,美元的強弱就是近年來各種基金在CBOT上做多或做空的直接依據之一,特別是當美元貶值到極端的區域時,對于美元計價的CBOT大豆來說,其影響力會越來越大;CRB商品價格指數較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及PPI(生產者物價指數)能更快反應商品通脹狀況,也成為基金選擇方向的依據之一。二者強弱已與近期大豆行情走勢密切相關,特別是CRB指數從年后開始強勢上揚,預示通脹風險在加大,而能源、金屬價格已處在歷史高位并不斷刷新記錄。與之相比CBOT農產品價格處于相對低位,因此基金紛紛買持CBOT大豆,就成為回避通脹風險的最佳選擇了。
(2)當基本面與技術面分歧較大時,怎么辦?既要關注視基本面又要尊重技術面,并加強警覺。
去年10月份以來,基于美國超過上年度26%的創記錄產量和南美創記錄預產,當時的基本面是:全球大豆嚴重供大于求。然而此后的CBOT盤面走勢并未大幅走低,而是在560---500美分/蒲式耳——線徘徊,盤面上也是看不到大跌的需要。這個時候,A、應嚴格按照技術面走(即先執行技術要求再說)。從哲學角度來說,存在就有合理的一面。當技術不要求做空時,就不要做空。B、基本面和技術面二者分歧越大,越應警覺——加大套保力度!
(3)如何理解供大于求的問題。04年10月份以來,03/04年度美同創紀錄的產量和南美創紀錄的產量預測,以及中國油籽(含大豆)的豐收,在當U寸均使得04/05年度的個球大豆嚴重供大于求,期未庫存達到數年來的新高。但為什么CBOT大豆期價并未象業內人土普遍預測可近420美分/蒲式耳的低位,而直到今年二月份以前,一直徘徊在560-500美分/蒲式耳一線呢?這里可用“靜態庫存”與“動態庫存”、“靜態可供量”與“動態可供量”來解釋。美國農業部時產量及庫存是指全年度的“靜態”意義上的產量和庫存量。眾所周知,03/04年度以來,美國、中國和南美等國豆農普遍惜售,使得其相對應的時空范圍內大豆有效供給并不是非常的多。而期價更多地受動態供給和庫存的影響!
如何衡量動態供給和庫存呢?可以用基差去衡量。當某一階段豆農惜售時,供應量減少,CBOT基差便走強;當豆農開始大量賣貨時,供應量增加,CBOT基差便走軟;同樣,期市也會在短期內隨其漲或跌。
(4)把單一微觀商品價格放在整個宏觀經濟中去衡量。對于大豆這單一商品而言,03/04年度及04/05年度是供過于求,而且嚴重供過于求。從這個角度上預測,CBOT大豆期價將非常低。但是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標志最重要三種商品:谷物、金屬和能源的CRB商品價格指數不斷攀升,特別是年后開始強勢上揚。這種宏觀經濟環境下,設想CBOT大豆期價能走很低是不顧整體宏觀經濟大環境而脫離實際的。事實上,為了輸出通脹風險,包括指數基金(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以及保險基金等)、對沖基金在內的各類投機基金紛紛選擇買持相對于能源、金屬而價位較低的CBOT大豆,使得CBOT大豆期價一路走高。
(5)與最大買家不相稱的地位。由于與國際供貨大集團和能量巨大的基金的信息不對稱,每年2000萬噸進口量、占世界大豆消費總量18%、占世界大豆進口總量1/3的最大買家——中國,在與國際少數大豆供貨商以及基金的“對話”中,處于完全的被動,在大豆價格上缺乏基本的討價還價能力,國內壓榨企業過大、過于集中的買盤頭寸也完全暴露在其視線之內,極易成為獵獲的對象,不斷蒙受巨虧,損失慘重。而在此過程中,出于美好出發點的國家相關大豆進口政策,結果并沒有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與此同時,國內壓榨企業雖然兩次“羊群效應”經歷兩翻“洗禮”,但國內有關機構或組織以及壓榨企業本身并未真正從大局出發,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協調對外的定價機制!
(6)最終的必然選擇: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必須加強利用現代避險工具——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功能,規避風險??梢哉f:在現貨市場上單純的做多或做空也是投機!
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趨勢使現代企業經營不僅要關注國內市場,更需要密切注意國際市場的動態。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進出口貿易的增加,國內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承受的市場風險在無形中加大,客觀需要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鎖定成本或利潤,回避現貨市場上的價格風險。在上述兩次“羊群效應”所經歷的“洗禮”中,以中糧系統以及有外資背景等為代表的企業為什么能蓬勃發展,他們有什么高招?實際上回避了風險就為企業的盈利及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們就是充分利用了期貨、期權等現代避險工具成功套保,使得企業健康發展,蒸蒸日上!
從目前來看,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化已對我國農產品市場的生產、加工、銷售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油脂企業面臨的不僅是本土競爭,更是與國際市場上同行的較量;我們的油脂企業不僅要加強生產環節的管理,練好“內功”,更要注重與外部市場的銜接,充分利用期貨、特別是期權等現代避險工具規避風險,把風險管理融入到采購和銷售全過程,變輸入風險為輸出風險,時刻充滿緊迫感,學好競爭本領,為企業在將來的市場競爭中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