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我國大豆壓榨企業多數時間處于虧損狀態
今年上半年,我國大豆壓榨企業利潤始終不高,先后經歷了虧損-微利-虧損的加工狀況。具體情況如下:
1、自2004年年底以來,以國產大豆為原料的壓榨業就已處于微利或虧損的邊緣。這種狀況一直持續至2005年2月中旬。同期,國內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壓榨企業利潤也于今年1月份跌落至虧損線,這一過程同樣延續到2月中旬。分析原因主要是自去年12月份以后,豆粕消費處于淡季,需求明顯不足,而原料大豆的價格又相對偏高,從而導致這種狀況的發生。
2、今年二季度以后,國內油脂加工企業迎來了一個較短的盈利期。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因南美大豆主產區遭遇嚴重旱災,大豆產量預期大幅下降,因而帶動整個國際市場大豆及其制品價格彈升。期間,我國豆粕價格大漲38.64%,而大豆價格漲幅只達到了29.01%,二者相差9.63%,從而使得油廠壓榨毛利達到了300元/噸。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前期油脂企業為了降低風險,多采取了降低開工率、減少壓榨量的策略。因此油脂企業豆粕的庫存在第一季度也較低,而當價格上漲和需求增加時,豆粕的需求缺口短時間內無法很快被填補,因而激發了油脂企業抬高豆粕價格的行為。
3、4月份以后,我國正處于豆粕消費淡季,飼料企業沒有積極備貨的需求。而油脂業因急于轉嫁風險或虧損,單方面持續大幅抬高了價格,虛高的價格進一步挫傷了飼料企業購買豆粕的積極性。同時,因此前油廠在短期壓榨利潤豐厚刺激下,普遍提高了開工率,加大了大豆壓榨力度,豆粕產量明顯出現短期供大于求的局面,庫存積壓較嚴重。最終人為地“擠壓”大豆壓榨的利潤空間。
4、6月初是北半球大豆的出苗期,此階段大豆受天氣影響較大。因而,當美國大豆主產區發生旱情后,基金開始了大肆炒作,從而推動國際大豆市場價格高漲。受其影響,我國大豆和豆粕價格也隨之上漲,但因豆粕漲幅大于大豆價格的漲幅,一般漲幅都在100元/噸左右,因而大豆壓榨企業開始扭虧為盈。據測算,山東地區大豆壓榨利潤在74元/左右,大連地區60元/噸左右,大部分地區油廠實現盈利。
從上述幾次漲落中,明顯看出豆粕價格的變化對大豆壓榨市場的影響非常大。因而,在分析下半年的市場形勢時,豆粕市場應作為重要考慮因素。
二、下半年壓榨市場仍面臨壓力,但有利因素占上風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今年下半年我國大豆市場的不利因素:
下半年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企業豆油庫存壓力較大。目前,進口大豆、豆油、棕櫚油正在集中到貨,6月份進口毛豆油到港數量約在25萬噸左右,其平均完稅成本僅有5300元/噸左右。新菜油也將在6月中下旬大量上市,而且價格下跌,抑制了豆油市場價格。另外,棕櫚油在5、6月份到港集中,國內各港口庫存棕櫚油數量很大,而且價格也出現明顯的下跌,目前已經降至4400-4500元/噸,隨著天氣逐步轉熱,棕櫚油勾兌比例不斷放大,部分貿易商的食用油勾兌比例甚至達到了50%,棕櫚油搶占了豆油不少市場份額,使得豆油需求始終更加疲軟,因而也就限制了油廠壓榨利潤。
然而,下半年,大豆壓榨市場有利因素較多,特別是豆粕市場在經歷了長時間的低迷需求后,隨著養殖業的發展,需求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整個下半年大豆壓榨市場基本看好。
1、養殖業將有較大發展,帶動豆粕需求增加
今年以來,我國養殖業遭遇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國內生豬養殖業發展已經面臨“三低”困境,即母豬存欄量低、母豬產崽率低、生豬出欄率低,這大大抑制了部分飼料企業的采購積極性。據畜牧專家分析,由于近幾年疫病的影響,我國養豬業規模一直沒有迅猛擴張,因而延遲了本輪養殖周期。據稱,如果沒有病疫影響,國內養殖規模會迅速擴大,供大于求的狀況早在去年就會出現,養殖周期也將隨之結束,養殖業也會因此而陷入“底谷”。
今年上半年,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禽流感和口蹄疫,對養殖業造成一定打擊,部分地區生豬價格出現下跌。但總的來說,本輪養殖周期還未達到頂峰,特別是今年下半年,度過了畜禽病疫高發期的養殖業恢復增長是必然的,壓制的產能也會釋放出來,養殖業將再度迎來一段繁榮期,隨之帶來是飼料業對豆粕需求的快速增長。
2、下半年大豆價格預期回落,將降低壓榨企業原料成本。
目前,正是南美大豆集中上市的高峰期,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在南美大豆大量上市的打壓下將呈現下滑態勢。然而,在飼料企業需求預期較強的情況下,豆粕價格的下跌幅度預期低于大豆,因此油脂壓榨企業的壓榨利潤也將因此而獲得提升。
三、明年我國大豆壓榨業各種矛盾將集中體現
經過了上半年的慘淡經營后,下半年我國大豆壓榨業的狀況預計略有恢復。但好景不長,由于養殖周期和大豆壓榨產能嚴重過剩等因素影響,明年我國大豆壓榨業將再陷艱難境地。
1、明年我國畜禽養殖業出現滑坡的可能性很大,這將成為整個大豆壓榨行業不景氣的誘因。
我國養殖業已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繁榮,一般來講,我國的養豬業一般兩年之內就有一次波動,偶爾有時甚至是一年一次。而從2003年我國養豬業步入一個上升周期以來,期間雖然受到不少不利因素影響,但沒有造成“傷筋動骨”的損害,養殖戶一直保持不錯的利潤,這也支持了大豆壓榨業。但從歷史經驗看,一次上升周期很難突破三年,從目前國內養殖業的發展形勢看,明年養豬業出現滑坡的機率很大,這將直接沖擊我國的大豆壓榨行業。
2、明年我國大豆壓榨產能過剩的矛盾將集中暴露
據中國植物油協會對大豆壓榨行業的統計,全國共有日處理大豆200噸以上的大豆壓榨企業169個,總加工能力為日處理大豆23.37萬噸,按300個工作日計算,折合年加工能力7010萬噸。這些壓榨企業,分布在19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日處理大豆1000噸以上的榨油企業主要分布在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等沿海地區。調查顯示,我國現有大豆壓榨能力是豆粕市場實際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壓榨業的年綜合平均開工率不足40%。各地集中建設大豆壓榨廠,造成了我國的產能已經足夠應付全球一大半的大豆加工要求。這種危機,在行情好的時候,市場有一定的利潤支撐,暴露不明顯,但當市場低迷時,將會立時顯現。因此,在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明年這種矛盾將會更加突出。
3、豆油進口預期增加,將會進一步加劇我國大豆壓榨產能過高的矛盾
目前我國豆油進口實行配額管理,配額內關稅為13%,配額外關稅121.6%,增值稅13%。自我國入世以來,豆油配額量從2002年的251.8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358.7萬噸。但是,根據我國加入世貿時的承諾,自2006年起,我國將完全取消豆油進口配額制。
豆油配額量的增加對大豆產業可能產生兩種影響:一種是直接進口豆油,將導致豆油價格下跌,油脂加工企業的榨油利潤下降,從而導致國內大豆的壓榨量有所減少,也就是說國內對大豆原料的需求量將有所減少;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商家以進料加工貿易方式進口豆油的話,那么大豆進口量將繼續大幅度增加。其后果必然是直接沖擊以國產大豆為主要生產原料的國內中小型油脂加工企業。
雖然目前,國內外豆油的價格差別不大,但國外豆油仍有著天然的成本優勢。目前國產大豆的出油率只有16.5%,而美國大豆的出油率為19%,南美大豆的出油率更是高達20%。而豆油進口量的預期增加,又將間接沖擊產能已嚴重過剩的國內大豆壓榨業。
有鑒于此,盡管下半年國內大豆壓榨利潤可能好轉,但油脂加工業者仍不可盲目樂觀。面對后市可能出現的種種不利,油脂加工廠因盡可能的主動出擊,努力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加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還要注意及早轉化經營策略,改變以往進料加工的生產模式,拓展思路,想方設法擴大本企業產品的銷售渠道。同時,國家在政策上也應考慮扶持以國產大豆為加工原料的中小企業,防止出現此行業的大面積虧損。當然,最終規避市場經營風險還主要是靠企業自身的努力。此外,面對國內嚴重過剩的大豆壓榨產能,筆者也提醒投資者應慎重考慮在國內的油脂加工改擴建項目,以免陷入投資浪費且成本無法回收的艱難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