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我國大豆壓榨能力已突破7000萬噸,這已超過豆粕市場實際需求的2.5倍以上,壓榨業綜合開工率不足四成。2005年3月初國家發改委就此發布了行業預警報告:“國內大豆壓榨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盡管如此,國內新增壓榨能力依然有增無減,尤其是在下半年國外貿易商展開了對國內壓榨企業進行一系列并購的熱潮:7月份邦基公司收購山東一家油脂企業的控股權;11月份,嘉吉公司收購了東北一家油脂公司在東莞的工廠,并將租賃南通一家工廠,同時表示將在明年初在南通再建造一家新的壓榨工廠。此間,來寶、ADM等國外農業貿易商也在表示將提高在中國壓榨業的投資。
國外貿易商何以會在中國壓榨產能已處于極度過剩的情況下再次進入中國的壓榨行業呢?主要原因是國外貿易商看中的是中國未來巨大的消費市場。自從國外貿易商近幾年來成功地控制了南美的大豆資源后,中國的消費市場自然就成了國外貿易商凱覦的目標,而如何能控制住消費市場的定價權也就成為國外貿易獲取利潤最大化的主要手段。為了能夠從原料到銷售形成一個完整的壟斷經營模式,國外貿易商不惜大幅擴張在華產能、壓制市場價格與中國民族企業展開競爭。2005年國內的壓榨企業與國外的貿易商進行抗爭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這不僅是出自企業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在為中國民族企業堅守爭地。
2005年國內進口大豆數量的高速增長正是上述競爭所帶來的直接原因。今年前11個月國內進口大豆到港量達2398萬噸,同比增幅32.9%,由于進口大豆的數量超過了市場的消耗進度,第四季度以來國內進口大豆的庫存量長期處于高位,至11月末國內進口大豆庫存總量為264.69萬噸,較10月末高出12.57萬噸,較2004年同期高出80.54萬噸,較2003年同期相比更是高出152.01萬噸。
目前國外貿易商進軍中國壓榨市場的步伐依然沒有停止,2006年國內的壓榨市場仍將會面臨激烈的行業競爭,這一競爭不僅限于對原料大豆的采購還會表現于對壓榨開工節奏的調控、豆粕市場價格的控制等。展望2006年國內豆粕市場,預計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市場處于總體價格相對低迷而局部時期又會急速拉升。反映到期貨市場上,個別時期連粕市場成交量會大幅增加現象,這一點在2005年的豆粕市場已經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