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國強稱,要么是通過債務償還接收了在2004年損失慘重的本地加工廠,要么是建立新工廠,總之國際市場人士已爭取到國內總加工能力的1/3。
陳在1月份刊登在中國工業新聞報1月份的文章中說,事實上,從開工率方面看他們占據了加工能力的一半以上。
舉個例子,一個本地加工網幫助國際貿易商建立了全球化生產鏈,因此他們從南美購買的大豆可輕而易舉的在中國變成動物飼料。
**行業吞并正在進行中**
據陳稱,Archer Daniels Midland公司(ADM)管理著年加工能力在1500萬噸的13家工廠。
LouisDreyfus集團正與遼寧省錦州市政府對話,擬對當地一家大豆加工廠投資1500萬美元。
嘉吉公司(Cargill)收購了華農集團在廣東省的東莞工廠,又在江蘇省東部建設了一個壓榨廠。這兩個工廠的總壓榨能力為每年250萬噸。
來寶集團公司(Noble Group)也在2月份加入這場爭奪戰,其宣布同意收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的一個大豆壓榨和精煉廠,預計將在3月完成收購。
邦吉公司(Bunge)在7月份購買了山東日照一個大豆壓榨和精煉廠的多數股權。它曾于1月份表示,將從大連華農集團公司購買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的第二個大豆工廠。此次交易將在今年前半年定案。
去年國際農業公司就加快了它們對國內壓榨廠的接管過程。
2004年,許多中國壓榨廠蒙受了巨額虧損,因4月份他們在國際價格處于頂峰的10美元/蒲時簽訂了大豆購買合同,之后在夏天交貨的時候價格跌到了6美元/蒲。
由于本地進口商沒對采購的大豆通過期貨合約進行套期保值,因此他們選擇毀約。
受此影響,其中許多人不是因為信譽不佳而很難再買到大豆,就是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
業內人士認為一些工廠是通過還債行為接收過來的。
“各國公司競相參與此次合并和爭奪,因處于理想地點的工廠數量有限,”一個多國公司的本地職員表示。
“中國是世界唯一一塊可利用的大蛋糕,錯過了損失就太大了,”他說。
此外,中國飲食結構更多的轉向肉類,導致業內人士預計作為動物飼料的豆粕的需求將會上升。
中國在2005年進口了2659萬噸大豆,年比增長31.4%,遠遠超過國內近年來的平均產量1600萬噸。
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05/06作物年度(10月到次年9月)大豆消費總量將達到4232萬噸,其中3250萬噸用于壓榨。
該作物年度的進口量預計為2600萬噸,由于進口的全部大豆均用于壓榨,因此進口量將占大豆壓榨總量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