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企業的基礎,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產品品牌的基礎。品牌就是企業的“牌子”,是“招牌”,也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在品牌基礎上創出的名牌是著名品牌的簡稱,它是在市場上具有更高的知名度、更大的市場份額和信譽價值的品牌。名牌戰略(即名牌工程)是企業從長遠利益考慮,根據自身的實際和品牌現狀而制定的發展名牌總體規劃。企業的名牌戰略是以創名牌和保名牌為核心,帶動企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戰略。也可以說,誰獲得了名牌,誰就獲得了良好的企業形象,誰就獲得了市場。所以它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無形資產。所以有人說:“一個著名品牌不僅可以壯大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乃至可以造福一個地區,振興一個民族”,這是非常正確的。
為促進糧油企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在全國糧油行業開展了實施“放心糧油工程”和“名牌戰略”。自2001年起,糧油行業在全國范圍開展了放心糧油工程,這一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和消費者的歡迎。在此基礎上,一些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好、產品質量高、科技投入大、創新意識強、有發展后勁的大型糧油加工企業積極開展了爭創中國名牌的工程。為推動“名牌戰略”的實施,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先后召開了二次全國重點糧油企業名牌工作會議和首次全國糧油行業大型企業聯誼會,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成效。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中國名牌產品評選中,全國糧油行業共獲得了三十個中國名牌,其中大米7個,小麥粉13個,食用植物油10個。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
為推進糧油企業爭創中國名牌工作,根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的要求,我曾以“糧油企業爭創中國名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為題,作過兩次發言。根據一月中旬和三月二十七日名推委委員會議的精神以及名推委“關于征求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評價目錄和十一五期間重點培育產品建議”的要求,糧油企業在爭創中國名牌中,除了我以前講過的“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外,今后還應特別注意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一、要注重企業的科技創新。
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動員全黨全國人民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的號召。作為一個爭創中國名牌的企業,必須認真貫徹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努力建設一個創新型的企業。為貫徹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要求,在今后評選中國名牌產品時,將會更加注重對企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的考評。為此,爭創中國名牌產品的企業,一定要在“新產品的開發”、“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總的提取比重”、“是否擁有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是否擁有博士后流動工作站或省級技術中心”、“是否擁有各類專利和發明創造專利”以及“是否能利用科技進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等方面更加重視,以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現在,在研討科技創新與中國名牌關系時,大家都認為:“獲得中國名牌稱號的企業,應該是科技創新型企業。反之,就不可能獲得中國名牌的稱號,就是獲得了,也難以保住這一稱號。”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前些日子,在確定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評價目錄時,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作為今年中國名牌的重點考慮產品,這類產品占了今年新增名牌產品評價目錄的38.81%。經過2004和2005年兩次中國名牌產品的評選活動,我深深感到,科技創新是我們糧油企業的薄弱環節。我們必須下大力,才能改變目前的狀況,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二、要注意控制同類產品的名牌數量問題
中國名牌的評選工作已經進行了五年。在總結五年來的評選工作時,大家認為,為確保中國名牌的評選質量,在今后的中國名牌評選中“要增加評選產品的種類,控制同類產品的名牌數量”。也就是說同一類產品的名牌評選數量不能太多。就糧油加工企業已經評選過的食用植物油來講,今后大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等三類產品的每類名牌數量要受到控制,不能評得太多,因此增加名牌數量的空間有限。要想增加中國名牌的數量,只有通過培育新的產品種類,如調和油、芝麻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等等種類。在米、面加工方面,可以考慮重點培育米、面的延伸產品,如掛面、米粉等人民喜愛的主食品。另外,我們還可考慮對“小雜糧”和糧油機械產品的培育,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三、復評產品與初評產品將放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評選。
在中國名牌產品的評選中,通常有復評和初評的說法。對復評和初評,我的理解是:所謂復評是指已經評選過的某類產品,時滿三年后(中國名牌產品的有效期為三年),需要重新評選的叫復評。反之,沒有評選過的任何一類產品,現在符合并列入評價目錄的,進行首次評選的叫初評。所謂“復評產品”是指已經評選上的某類中國名牌產品,現已時滿三年,需要重新申報評選的產品,叫“復評產品”。所謂“初評產品”是指上次沒有參加評選或沒有評上現在申報選評中國名牌的同類產品。就糧油企業來說,2004年國家已經對大米和小麥粉進行了中國名牌的評選工作,并分別取得了7個和13個中國名牌稱號。按規定每次獲得中國名牌稱號的產品,其有效期為三年,明年就要到期,按要求屆時要對大米和小麥粉這兩類產品進行“復評”。在“復評”中,原來的7個大米產品和13個小麥粉產品為“復評產品”,其余新參加同類產品(大米和小麥粉)評選的為“初評產品”。
據我所知,在已往的復評中,“復評產品”只要符合參評條件,在獲得中國名牌稱號的三年中沒有出現虧損和重大質量問題的,一般都能保留其稱號。而參加復評的同類初評產品能否獲得中國名牌,要看其得分的高低以及同類產品名牌的控制數量從嚴錄取。而今后,這種做法可能會改變,變為把復評產品與初評產品放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評選,以體現評選工作的更加公正、公平。在三月二十七日的名推委委員會議上,強調在今年的中國名牌產品評選時,堅持中國名牌不搞終身制和能上能下的原則。
四、參評企業的資格——門檻將加高。
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其生產規模、產品銷售量和產品銷售額等指標,應該是在全行業中名列前茅的,是全行業的第一集團軍。
為了體現中國名牌產品的水平,對參評企業的資格審查十分重要,其中“門檻”的設定尤為重要。在2004年大米和小麥粉的評選中,我們設定的最重要的“門檻”是大米年銷量在8萬噸以上;小麥粉年銷量在7萬噸以上。在這個基本條件下,全國共向中國名推委會推薦了27個大米生產企業和40個小麥粉生產企業,共計67個企業的產品,作為2004年大米類和小麥粉類中國名牌產品的參評企業。通過評選,最后只有7個大米品牌和13個小麥粉品牌被評為中國名牌,合計20個品牌,不足參評企業的三分之一。現在看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門檻”設低了。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2005年大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的中國名牌評選中,我們將年銷量的“門檻”分別設定為30萬噸、8萬噸和10萬噸。參評的企業總數為23個,其中10個企業的食用油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占參評企業的43.5%。
總結以上經驗,看來在明年大米和小麥粉的中國名牌復評中,其年銷售量的“門檻”將要作較大幅度的提高,以真正體現糧油行業的水平。
五、數據一定要真實。
衡量一個參評企業的好壞要看其實績,實績的好壞要靠數據來反映。如申報產品的國內銷售量、國內銷售額、出口量、出口額、納稅總額、總資產額、質量工程師及質量工作人員的數量、研發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成本費用利稅率、總資產貢獻率等等,這一系列的數據是反映一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主要依據,也是在評審中,專業委員會的專家進行評價打分的唯一依據,為此,這些數據必須真實可靠。為了公正、公平,對各地上報的參評企業的主要數據,要在網上進行公示,發現問題并經調查核實后,確有弄虛作假的將立即取消參評資格。在評選時,專業委員會的專家還將對申報企業的數據進行嚴格審查。在前兩次評審中,發現有個別企業在“總資產貢獻率”、“研發比重”等方面數據不實。為體現公正的原則,對這些企業評價打分時,不僅不給高分,而且還要扣分。對個別數據嚴重不實的,甚至取消了其參評資格。所以,我希望申報企業在填報數據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抱任何僥幸心理。
六、要關注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的評選要求。
在三月二十七日名推委委員會議確定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評價目錄時,特別強調今年名牌產品推薦的基本要求和著眼點。
推薦的基本要求是: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有利于促進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利于支持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有利于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增加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有利于保障健康安全;有利于區域協調發展。
根據基本要求,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推薦目錄的著眼點是:
(一)著眼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點考慮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
(二)著眼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點考慮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產品。
(三)著眼于調整產業結構和增強經濟發展后勁,重點考慮先進制造業產品。
(四)著眼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重點考慮節約資源和環保類產品。
(五)著眼于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效益,重點考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出口產品和替代進口產品。
(六)著眼于健康安全,鼓勵優勢品牌做大做強。
(七)著眼于區域協調發展,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傾斜。
我認為,以上推薦目錄的基本要求和著眼點,不僅是對評選今年中國名牌產品的要求,同時也是對今后評選中國名牌產品的要求。
明年是大米和小麥粉產品中國名牌的“復評年”,對申報企業考核三年業績中的兩年已經過去了,今年是最重要的一年,希望打算申報參評中國名牌的企業要加倍努力,早作準備,以取得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