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荊州市政府一名官員向本報記者透露,中糧有意入主天頤科技,已與湖北省及荊州市政府洽談多次,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同一天,天頤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于3天前接到證監會武漢稽查局有關立案稽查通知書,因公司涉嫌違反《證券法》及相關法規。
這位官員稱,監管部門介入,有利于敦促天頤科技大股東天發集團歸還占用上市公司款項,也便于解決股權過戶問題。“只要妥善處理好巨額債務,天頤科技進入中糧集團版圖指日可待。”
入主天頤科技?
這是一次歷時近半年的重組談判。上述官員告訴記者,雙方接觸始于2005年底。
中糧集團內部人士介紹,湖北是中糧重要的投資基地。中糧將援手天頤科技,并在江漢平原打造農業產業化基地,以加重中糧在湖北的投資籌碼。
2004年7月,天發集團爆出20億元債務危機,天頤科技深受其累。當年10月,在荊州市政府的主導下,荊州市古城國有投資公司從天發集團手中接盤,成為天頤科技大股東。
知情人士稱,荊州市政府接盤只是一種過渡性安排,目的是保護天頤科技,為其引進新的戰略股東。
盡管債務重重,但在中糧看來,天頤科技仍是一個不錯的殼資源:公司油脂加工設備全部進口,國內難找第二家;荊州地處江漢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油菜籽基地,發展農業產業化優勢得天獨厚。
重組路徑
入主天頤科技,中糧似乎志在必得。
但接下來的難題是,如何化解天頤科技的巨額債務,啟動公司的生產?
“問題是有,但公司的設備及產業基地優勢也明擺在這兒,現在是壯士斷臂的階段。解決了這些問題,天頤科技的發展還是有希望的。”上述荊州市官員稱。
這位官員透露,荊州市政府之所以有勇氣曝出這么多問題,主要是為了解決天發集團的股權歸屬問題。
天發集團的股權大部分被債權銀行質押,古城公司就股權轉讓一事,多次與天發集團及債權銀行協商,但遲遲未能達成協議。
“如果天頤科技退市,是利益各方都不愿看到的!”有接近天頤科技人士稱。這位人士稱,天頤科技主動報虧,就是為了向天發集團和債權銀行施壓,從而實現公司股權的平穩轉讓。
上述人士稱,只要解決了股權歸屬問題,天頤科技的債務處理對荊州市和中糧來說,應該不屬難事。相對于中糧重組ST屯河時30多億元的債務,天頤科技的負債只是“小巫見大巫”。
對于重組路徑,荊州市政府一名官員個人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土地和資產補償等方式,解決中糧入主的后顧之憂。”在這位官員看來,天發集團旗下尚有許多農業資產,如天榮農業。
據記者了解,自天發集團的債務危機爆發后,荊州市國資委代表荊州市政府全權處理天發事宜,具體負責此事的為市國資委調研員王錫山。目前,荊州市正在全力解決天發集團的整個債務,王錫山則長駐天發集團和天頤科技。
事實上,德隆危機全面爆發后,中糧重組ST屯河,就是采取先注入4億多元的資金,啟動公司日常生產,后解決債務和股權轉讓問題。
中糧會否效仿ST屯河模式,接盤天頤科技?
4月14日上午,記者聯系上中糧品牌管理部的陳經理,陳稱:“在我這個層面沒聽說此事,不方便接受采訪。”記者撥通天頤科技董事長熊自強的手機,欲對上述情況求證,熊一聽是記者,稱“電話打錯了”,并迅速掛斷電話。
王錫山告訴記者,“的確有中糧重組一事,現在正處理天發債務問題,詳情不方便透露。”
主政華潤時代,寧高寧將集團旗下每一個產業,都對應一家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的杠桿效應,實現了“瘋狂并購,快速發展”的計劃。
而今,作為世界500強的中糧集團,擁有地產、酒業和食品加工等諸多產業,但旗下只有三家上市公司,顯然不利于集團的再融資和大發展,更與寧高寧倚重的并購整合思路不符。 瞄準天頤科技,或許是寧高寧再造“中糧系”,進軍農業產業化的又一戰役。
只是困局重重的天頤科技,能讓寧高寧如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