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到10日的這次展覽會將是中國大豆食品加工產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觀念的展示會和交流會,目的是為了促進企業重新洗牌,把豆制品產業做大做強。”衛祥云說。
大豆食品歷史淵源
衛祥云會長介紹說,中國栽培大豆的歷史距今已6000余年。本世紀初,中國的大豆開始進入國際市場,與茶、絲同為三大出口名產品。中國大豆總產量與出口量占世界的80%——90%以上,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 然而,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中國大豆產量開始下降。從1993年開始,我國大豆產量才出現回升勢頭。
目前,世界上對大豆食品研究開發和生產比較先進的國家是美國、韓國和日本。
據CIEN記者從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了解到,目前為止,以大豆為原料加工制作或精煉提取的大豆制品已達1.2萬種,其中包括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式傳統豆制品和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采用新工藝新技術生產的新興豆制品,如大豆纖維食品、大豆磷脂食品、大豆異黃酮產品、大豆肽和水解蛋白質產品、大豆仿肉制品等。
加工業面臨重新洗牌
“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把豆制品列入了市場準入的范圍,這意味著國家將花大力氣對豆制品行業進行一次全面的整頓,大豆食品加工企業都將面臨一次篩選過程。”衛會長說。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大豆產品最大的消費國,平均每年要消費3000多萬噸,但中國1700多家生產企業每年只能生產1500萬噸,要進口1500萬噸。豆制品企業在密切關注這一動態的同時,也在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努力提升自己,以達到食品安全的要求,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要。 但是,目前中國在豆腐的加工設備和工藝技術水平方面,與日本、韓國及我國臺灣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主要原因是對大豆深加工的研究、加工設備和工藝技術水平方面的自主創新做得不夠。”
大豆深加工產業蓄勢待發
中國大豆深加工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榮和教授向CIEN記者介紹,大豆深加工高新技術的推廣,是我國大豆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他說,我國加入WTO后,有關部門在想方設法提高大豆產量的同時,要加大大豆深加工技術的推廣力度,從而改變我國大豆加工的粗放狀態,盡快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中國食品加工包裝機械應重點發展以下13類產品:油加工技術裝備、果蔬加工技術裝備、肉類加工技術裝備、乳品加工技術裝備、
方便食品技術裝備、啤酒飲料技術裝備、超微粉碎技術裝備、擠壓成型技術裝備、殺菌熟化技術裝備、微膠囊化技術裝備、真空冷凍技術裝備、保鮮包裝技術裝備,還有大豆、稻谷、玉米、土豆等農產品深加工成套技術設備及綜合利用設備。
衛會長說?即將召開的“首屆中國(北京)國際大豆食品加工技術及設備展覽會”,不僅是豆制品的加工和經營企業,肉制品企業、乳制品企業以及其他相關單位和企業都對本次展覽會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期待。
本次展覽會目前共有參展企業81家,其中,豆制品加工機械和相關設備制造企業49家,占60% 。展覽會將為我國大豆食品產業搭建一個國內外交流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貼近地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也可以展示我國傳統豆制品的制作技藝,國內外企業間可以取長補短,促進企業把豆制品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