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
1、國內大豆經濟萎縮低迷
據盧良恕介紹,2004年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產量分別達到了7825萬噸、5600萬噸和3700萬噸,位居世界的前3位。而“大豆故鄉”的中國,2005年的大豆總產量僅為1830萬噸,居世界第4位。國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專家蓋鈞鎰院士指出,“中國的大豆產業已經處在極度不安全的漩渦中”。
2、產能過剩閑置嚴重
國家糧食局丁聲俊研究員介紹說,產能大幅超過需求,加工能力閑置嚴重。前一時期,我國大豆壓榨加工業的猛烈擴張,導致產能增加過快、過猛,嚴重過剩。針對這種新情況,國家發改委早在2005年3月初就發布了行業預警報告:“我國現有大豆壓榨能力是實際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壓榨業的年綜合平均開工率不足40%,國內大豆壓榨業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但是,國內油籽壓榨產能的擴張并沒有因此而得以停止,反而出現了加速擴張的現象。目前,我國國內大豆的實際壓榨量為3350萬噸,但是全國總壓榨加工能力已經超出實際需求兩倍多,近2/3的加工能力被閑置。大量中小油脂企業基本處于關閉狀態,有的甚至出租、破產。實際閑置的大豆壓榨加工能力約為3000~4000萬噸。
3、外資控制我國大豆加工產業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潘蓓蕾教授則指出,我國大豆產業更大的不安全來自外資的滲透。加入WTO后,我國的大豆產業面臨了來自國際市場的大沖擊,外資正在形成對我國大豆加工業的壟斷布局,大豆行業日趨“拉美化”。目前,僅ADM、嘉吉和邦基三大跨國廠商已掌握我國近1/3的大豆加工能力,如加上金光、正大等,外資已控制我國40%的加工能力。同時,我國大豆進口的80%也是由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4家公司壟斷。2004年發生了中國大豆危機,中國大豆加工企業損失慘重,目前仍處于“療傷”階段。
二、對策
在2001年發布實施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中明確指出: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間,大豆產業與奶類產業、食品工業一起,被確定為國家在食物與營養領域的3個重點產業。而自2002年農業部開展的“大豆振興計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專家指出,要拯救我國大豆產業,還需要全方位的努力。
1、政府主導型的產業扶持戰略
潘蓓蕾指出,要增強中國大豆產業的競爭力,提高大豆產業的比較優勢,國家必須對大豆采取積極有效的產業支持政策。要加大對大豆產業的科技投入,制定大豆保護價制度,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比較效益,尤其發展非轉基因大豆,鼓勵農民種豆積極性,保證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從根本上扭轉我國每年近一半的大豆需要進口的狀況,緩解國內大豆的產需矛盾,提升我國大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丁俊聲也提出以政府力量建立我國“大豆安全”保障體系:包括繼續實施“大豆產業振興計劃”,提升我國現代化大豆生產體系;完善包括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在內的大豆交易市場,健全我國現代大豆流通體系;發展精深加工業,延長大豆產業鏈,“做大做強”大豆壓榨加工業體系;興建大豆倉儲、運輸、港口等基礎設施,建立大豆現代物流體系;加快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建立為我國大豆產業“保駕護航”的法律體系。
2、讓科技成為產業發展的發動機
蓋鈞鎰院士認為,美國大豆業已經開始在我國進行知識產權的申請工作,今后有關大豆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的申請還會更多。如果我們不重視大豆科研的知識產權保護,“種中國豆,侵美國權”就會變為現實。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張志祥指出,沒有深加工,就沒有利潤,就沒有產業生命力。他舉例說,大豆蛋白產品包括大豆粉、大豆濃縮蛋白、大豆分離蛋白、大豆肽等。大豆粉500克2.5元,而市售某進口蛋白營養粉每454克300元,二者價格相差100多倍。可見大豆深加工的利潤空間有多大。因此,我們既要重視大豆粉在傳統主食上當主角,也要重視開發大豆蛋白的高端產品,提高大豆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豆行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站在世界科技制高點,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要在大豆深加工上狠下工夫。丁聲俊說,目前,我國需要加強以下方面的自主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大力加強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在含油率及單產方面的科技研發,以提升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綜合競爭力。二是延伸大豆產業鏈,即研發綜合開發利用大豆資源的先進科學技術,像大豆蛋白、保健品與化工產品的研制等,以提高大豆附加值和大豆壓榨加工業的經濟社會效益。三是創新大豆產業信息系統,即形成全國統一的集大豆生產、消費、流通、期貨及國際大豆產與銷的各類信息于一體的大豆信息系統,全面、系統、準確地掌握國內、國際大豆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信息化管理和經營,以靈敏的信息為武器防范國內外大豆市場的各種風險。
3、鼓勵龍頭企業,帶動產業一體化
大豆產業化龍頭企業,是農民增收的核心帶動力量,也是整個大豆產業發展的引擎。通過龍頭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實現專業化,集團化發展,強化利益聯結機制,開展大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延伸產業鏈,促進大豆精深加工增值,以實現農戶和龍頭企業互動、互利,使中國的大豆產業得以健康發展。
4、以標準化為導向的品牌提升戰略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顧問劉志澄研究員建議在全國推行市場準入制度,相應建立質量監測機構,把不符合市場準入標準的產品拒之大門之外。潘蓓蕾也指出,加入WTO后,大豆為無配額商品,關稅將減免,這必將對我國大豆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無論是大豆生產還是大豆食品加工,都必須實施標準確化生產,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競爭能力,應對大豆產業的國際競爭。
5、外向型的市場拓展戰略
劉志澄認為,美國的轉基因大豆與歐盟、韓國、日本等的“綠色壁壘”之間的斗爭,無疑為非轉基因大豆騰出了市場空間。我國應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打造天然綠色品牌,“乘勢”大量出口,使我國大豆由現階段的數量劣勢轉為質量優勢,充分發揮加工成本低的比較優勢,鼓勵大豆加工產品向外出口,大力發展“綠色大豆”,以適應歐、日、韓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優質非轉基因大豆的需求,增加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逐步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非轉基因大豆市場,盡量使中國大豆由產量劣勢變為質量優勢。并鼓勵具有國際貿易經驗的大中型糧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直接掌握國際糧源,建立穩定的國際糧食供應鏈。
6、建立、建全大豆行業組織
近幾年,大豆加工能力的建設嚴重失控,按目前國內市場需求,大豆加工能力只需3000萬噸,而實際已達7000萬噸,加工能力過剩一倍有余,足見其失控之嚴重。這也是2004年的大豆企業遭受重創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健全大豆行業組織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了。劉志澄指出,大豆產業涉及農業、商業、加工業多部門利益,很有必要組建行業性商會,使大豆產業在種植、加工、運銷、進出口貿易等環節上形成合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程國強研究員認為,由行業協會負責對大豆進口實行統一對外、集體采購制度,推廣長期供貨合同模式,打破跨國公司對進口的龔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