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行業危機的源頭是價格風險,國內油脂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農民也一直是分散種植,在大豆價格市場化、國際化后,農民和企業不具備應對市場開放所帶來的巨大價格風險的能力。這主要因為國內進口大豆價格完全由國際市場決定,而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價格也取決于國際轉基因大豆價格,自身沒有獨立的價格形成機制。另外,國內期貨市場發育仍未完全成熟,農民和油脂企業缺少進行套期保值的有效工具。
鑒于大豆行業當前現狀,筆者認為,在當今世界商品資源爭奪戰役中,中國不僅要注重實物儲備,更要注重遠期期貨儲備。國家在考慮建立或已建立實物庫存時,還應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期貨市場特點,建立“軟庫存”(在期貨市場建立長期持有的多頭頭寸,以備需要時交割)的戰略規劃。此規劃應在充分研究各商品長期周期規律的基礎上,在各商品處于底部時期建立一定量的“軟庫存”,這樣才能確保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所需原材料的有效調劑。
就大豆行業來說,國家可以考慮成立大豆產業保護基金,專用于為國家政策性儲備遠期期貨大豆。在大豆價格低迷的時候,產業保護基金買入遠期大豆期貨合約,以作為政策性儲備;在價格高漲時,基金賣出大豆遠期合約,以平抑價格。用購買期貨遠期合約來儲備大豆的辦法有許多好處。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國家用現金直接儲備大豆,一般儲備500萬噸大豆,需要資金130億人民幣,而通過遠期期貨進行儲備只需動用6.5億人民幣的資金。不過,期貨儲備涉及到不斷向遠期移動倉位的操作,需要組建專業機構來運作。另外,組建有實力的產業保護基金,可以強化大連期貨市場定價權、抗衡國外勢力狩獵中國買家,這需要監管部門與相關機構進行整合培育。
總之,只有從戰略性的高度來審視當前大豆行業存在的問題,充分凝聚“中國因素”的力量,建立大豆產業保護基金,提高國內企業經營理念,增強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才能有效保障中國民族大豆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