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加工壓榨 » 正文

國內大豆產業脫困,關鍵在于“直補”的實施

  作者: 來源: 日期:2006-08-30  
     近年來,外國低價進口大豆大量涌入國內市場,給國產大豆造成了嚴重沖擊,其市場份額不斷萎縮,當前,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大豆進口量嚴重超過國產大豆的總產量,進口豆嚴重超過國產大豆的實際加工量的局面。進口大豆在國內市場的迅速擴張,已經極大地阻礙了國產大豆的正常銷售,至今年2月份,黑龍江農民手中還有一半的大豆庫存,乃至8月初還有15%-20%即120-150萬噸大豆未售出,這一存量明顯超出了往年。另外,進口大豆的大幅度增加,減少了豆農收益,種植積極性下降,主產區黑龍江省2006年的大豆種植面積與2005年相比將繼續減少5%以上(減少數量約超過300萬畝)。有關專家指出:“中國的大豆產業已經處在極度不安全的漩渦中”。

    當前外資正是利用其低價的進口大豆擠占和控制了我國40%的加工能力。鑒于進口大豆出油率高的優勢,我國也先后開發了高油大豆,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對廉價的進口大豆仍不乏吸引力,國產大豆銷售繼續受阻。相對而言,我國的大豆生產所用農資和勞務費用具有價格優勢,但由于進口大豆多受外國政府農業補貼保護,其生產成本被大幅壓低與國產大豆根本就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長期以來,進口大豆低廉的價格優勢使其產出比效益明顯優于國產大豆,在外資企業激烈競爭下,也使國內廣大油廠不得不將采購重點轉向進口大豆上,國產大豆發展繼續面臨困局。

    為了改變我國大豆產業的被動狀況,我國政府早在2002年初就提出了"大豆產業振興計劃",以期提高我國大豆產量和質量的競爭力,增強國產大豆的自給能力,并可實現農民增收和減輕農民負擔。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對參與收購的油廠實施減免稅政策,但是,我國收購體制復雜,一些中間商和商販長期活躍在鄉間,農民則因路途遠,交流不便,也多愿意接受上門服務,大部分大豆貨源被中間商所壟斷。這樣以來,油廠實際直接在農民手中收購的大豆數量非常少,國家有關大豆收購票據管理嚴格,要求必須出具農民的真實身份證才可給予免稅,油廠因大部分貨源來自中間商無法開具收購單據,不僅農民得不到實惠,也無法刺激油廠收購積極性,于是,近年來東北大豆就出現了“供需兩不旺”的局面,國產大豆生產和流通繼續雙雙受阻。

    眾所周知,我國國產大豆完全為非轉基因產品,食用安全,而且蛋白含量高,是制作豆制品的理想原料,所以深受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的青睞,前些年我國大豆出口比例都比較大。隨著人們對大豆價值深入了解和研究,發現大豆蛋白:1 kg大豆=1.7 kg瘦肉=2.6 kg雞蛋=11.7 kg牛奶,大部分國家都掀起了大豆食品熱,尤其是一年多來全球禽流感疫情肆虐嚴重的情況下,豆制品銷量突增,其市場前景非常可觀。但是與豆制品消費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國產大豆的出口卻在同步下降,據海關統計,我國今年7月份大豆出口僅為2萬噸,1-7月份出口總量也就在22萬噸左右,同比下降19.8%,而外商進口轉向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國大豆采購成本過高,一些國家不得不以美國或南美的油用大豆轉作食用,我國高蛋白大豆再次遭遇尷尬。

    “有病亂投病”,鑒于我國大豆產業發生面臨的嚴峻形勢,人們紛紛獻計獻策,建立靈活的大豆行業組織、發展高油大豆、國內企業強強聯合轉變營銷方式等措施固然重要,但是,我們解決國內大豆產業困境,首先要治本,“以夷制夷”降低我國大豆生產成本,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大豆競爭優勢。我國對大豆生產直接實施農業補貼已經迫在眉捷,農民受到政策保護之后,成本降低,收益提高大豆種植有吸引力,生產投入才會增加,這樣以來,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就會得到迅速增加。國內油廠廣泛分布在各主產區,收購和加工國產大豆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旦國產大豆進貨成本降低,將減輕國內油廠“高進低出”的風險,刺激油廠壓榨積極性,還有利于國內大豆企業恢復元氣。隨著國內大豆壓榨效益提高,還可能吸引外資的進入,促進國產大豆的需求和流通,國產大豆優勢提高了,才能最終實現我國大豆產業的振興和發展。

    在此筆者建議,面對每況愈下的國內大豆生產窘境,有關部門應該盡快著手核實我國大豆實際種植畝田,建立豆農名冊,將農業補貼以存折等方式點對點直接發放到農戶手中,并建立科學的豆田統計體系,有效跟蹤大豆生產,服務“三農”。另外,國家還可繼續利用現有農發行體系,給豆農直接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并效仿美國建立最低價風險貸款制度,使廣大農民認識到大豆種植是安全的高收益產業,積極發展生產,逐漸做大做強我國大豆產業。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