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加工壓榨 » 正文

大豆產業瀕臨危險狀態 國外農產品改頭換面而來

  作者: 來源: 日期:2006-09-25  
     中國大豆產業目前的困境,似乎預示著加入WTO之初對中國農產品前景的擔憂正在應驗。

    作為我國“入世”后最早全線開放的農產品,中國大豆產業目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進口大豆量增價跌,致使國產大豆價格低迷,積壓嚴重,種植面積亦隨之大幅萎縮,原本充滿生機的大豆加工業也在兩年間節節敗退,不少處于休克和破產狀態。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大豆產業目前已處于不安全狀態。

    豆賤傷農,種植面積大幅萎縮

    黑龍江省阿城市永源鎮永源村農民張洪福今年一畝大豆也沒種:“以前村里家家都種點大豆,今年有70%的人家不種了,不掙錢白挨累,誰還種?”作為我國大豆主產區,黑龍江大豆的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0%左右,而目前黑龍江200萬豆農中,有張洪福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問及原因,去年種了150畝大豆的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建三江分局勤得利農場的姜新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種大豆如果每斤賣不到1.15元,就是個賠。最近我1.03元賣了些大豆,賠了6000多塊錢,家里還有8000多斤沒賣。生產資料漲價,豆價卻不漲反跌,把國家免稅和補貼都吃掉了,現在連孩子上學都受影響了。”

    據黑龍江省農委有關人員介紹,截至今年6月,黑龍江農民庫存余糧中,大豆占50%,當時豆農手中有70%的大豆沒出手。憋了大半年豆價仍不見漲,豆農只得無奈賣出。

    由于種大豆比較效益差,今年一些地區出現了豆農棄種大豆的現象。海倫市是黑龍江省優質大豆主產區之一,但大豆成了這個市2006年農業指導生產計劃中的壓縮作物。海倫市政府辦副主任李長軍說,由于種大豆比較效益低,減少種植面積已是必然。海倫市大豆種植面積已由最高峰時2003年的250萬畝,降至今年的160萬畝,降幅達 36%。

    黑龍江省副省長申立國說,我國大豆年產量在1700萬噸上下,其中黑龍江省約占全國的40%。近兩年受進口大豆沖擊,大豆價格已接近生產成本價,豆農生產積極性嚴重受挫。

    黑龍江省農委生產處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2005年黑龍江生產大豆774萬噸,按每斤比2004年少賣0.2元計算,全省200萬戶豆農減收超過30億元。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為5507萬畝,比2005年減少了800多萬畝。

    據了解,由于豆賤傷農,我國大豆主產區的黑龍江部分農民已陸續改種玉米、水稻。

    但黑河、大興安嶺等黑龍江北部地區有近2000萬畝的大豆種植面積,受低溫影響沒有替代作物,40余萬戶豆農面臨生存危機。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王連錚說,“除黑龍江北部地區外,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也將面臨同樣問題。”

    與主產區豆農困境相關的兩個數據是:一,我國今年預計大豆產量在1800萬噸左右,而僅去年的壓榨需求就有3200萬噸,中國已連續三年每年進口大豆超過2000萬噸;二,世界主要大豆產地巴西、阿根廷今年大豆豐收,產大于需,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正逐步走低。

    油脂業為何鮮用國產大豆

    國產大豆如果每斤賣不到1.15元就會賠錢,那么進口大豆的價格又如何呢?

    以今年以來廣東口岸的大豆進口價為例,《瞭望》新聞周刊粗略地算了一筆賬:海關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廣東口岸大豆進口價格持續走低,7月份每噸大豆價格已從1月的279美元降到248美元,降幅達11%。以1:8的匯率粗略計算可知,7月份進口大豆每斤價格僅為0.992元。

    價格之外是品質。對于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的品質比較,一般認為國產大豆具有高蛋白和非轉基因兩大優勢,劣勢則在于出油率不高和品質不均;進口大豆雖出油率較高和品質均勻,但存在多為轉基因產品;檢疫不合格批次多、比重高等問題。

    黑龍江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是加工國產大豆最多的企業。問及為何國內大多油脂企業喜用進口大豆,總經理田仁禮認為在目前國內消費者對轉基因問題不敏感的背景下,使用進口大豆的投入產出比更高。而企業加工國產大豆則受到諸多高成本困擾:

    一是產區大豆加工企業流動資金成本高。在大豆產區黑龍江,企業要達產,必須一次性儲備一個榨期的原料,流動資金每年只能周轉兩次,按現行貸款利率算,每加工一噸大豆約需支付銀行利息70元,如九三油脂年加工國產大豆200萬噸,僅原料收購每年就需要40多億元。所以目前國內大豆加工企業90%在沿海,他們加工一船進一船,年資金周轉率在八次以上,每加工一噸大豆財務成本20元足夠,兩者相差約50元。

    二是產區大豆加工企業收儲成本高。在國內收購大豆,需面對千家萬戶,原料到達廠內需包裝、運輸、儲存等費用,每收購一噸大豆約需收儲費用75元。在沿海,每噸大豆到達車間的費用不足25元。

    三是我國大豆產業競爭的起跑線在沿海,黑龍江大豆運到沿海地區每噸要增加約70元的運輸成本。

    以上三項合計,企業加工黑龍江產區大豆要比加工進口大豆每噸增加170元左右的成本。九三油脂每年加工 200萬噸黑龍江大豆,要比用進口大豆增加成本3.4億元。

    企業目前收購國產大豆還面臨稅收難題

    按國家稅收政策規定,“糧食加工企業收購農民的糧食,進項稅抵扣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13%”。在黑龍江收購大豆半徑一般是200公里,多數農民只能通過糧食經銷商把大豆交到工廠。但稅務部門不能把糧商視為“農民”,企業若上門收購面對千家萬戶成本太高,若收糧商的大豆則無法享受國家的稅收優惠,還有偷稅嫌疑。而在沿海,進口大豆增值稅發票一船一張,非常方便。這樣,誰還愿意加工國產大豆呢?

    據了解,僅2001年,美國對大豆的補貼就達190億美元,相當于出口大豆價格的30%,而我國對大豆產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卻遠遠不夠。

    外資控盤加工業雪上加霜

    此外,外資對于我國大豆加工業原料采購環節的控盤,成為國產大豆面臨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研究所首席教授蓋鈞鎰指出,我國大豆加工業正在遭遇外資“控盤”危機。目前僅ADM、嘉吉、邦基、金光、正大等跨國糧商就控制我國40%的大豆加工能力和 90%的大豆進口量。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投資我國大豆產業一些跨國糧商,其投資往往以控制原料采購為前提。ADM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30%的股份,卻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購權。跨國糧商的這種做法與其說是投資,不如說是來壟斷中國大豆市場。

    由于跨國公司基本掌控了大豆加工業的進口大豆話語權,使我國大豆進口量猛增,去年進口2650多萬噸,是當年國產大豆的1.6倍,約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1/3;今年上半年國產大豆銷售困難,而進口總量同比卻增加 15%,達到1400萬噸。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跨國公司在我國大豆行業的低成本擴張還在繼續,目前,ADM、嘉吉、邦基等跨國公司已紛紛向黑龍江九三油脂提出合資合作信息,有的提出條件要“九三”把在大豆產區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分離出去。一旦“九三”與之合作,我國大豆市場90%以上都將受制于國外。

    一旦我國沒有足夠的大豆產出,中國國內的大豆價格、日常消費、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都會受到巨大威脅。由于作為大豆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的大豆加工業被外資所控,目前,不僅使上游種植業遭受嚴重打擊,還將讓下游養殖業難逃噩運。豆粕為養殖業提供60%的蛋白原料,如果大豆受控,勢必帶動下游養殖業成本上漲,影響城鄉農副產品價格,畜牧業也將受制于人。屆時,我國大豆產業的上、中、下游環節將全盤為外資所控。

    專家認為,目前,每年進口大豆已成為我國糧食總量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幾家跨國公司目前掌控著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主要大豆產地的收購、倉儲和出口碼頭設施,控制著全球大部分大豆貨源,而且糧食貿易體制也由這些大糧商決定。在其操控之下的大豆國際市場稍有變化,都會危及到我國的糧食戰略安全。

    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棉花進口正在步大豆的后塵。2000年,我國棉花進口量僅為7000噸,占我國產量的 0.16%;而到2005年我國棉花進口量就達到257萬噸,占我國產量的45.09%。2006年前三個月,我國棉花進口達 111.8萬噸,同比增長291.9%。棉花進口猛增將直接威脅4000萬棉農的生存。因而在專家看來,如何在WTO規則下對我國競爭力較弱的產業進行合理保護,政府還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大豆危機”的另類視角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林艷興

    隨著大豆行業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業界專家憂心忡忡。調研采訪中發現,一些糧食主產區的研究者和WTO 專家,有著不同于大豆主產區的觀察視角。

    接受采訪的專家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對大豆產業不可謂不重視。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實施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把大豆產業與奶類產業、食品工業一起,確定為國家在食物與營養領域的三個重點產業; 2002年,農業部開展了“大豆振興計劃”,并給予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幾年來,大豆產業不但沒有振興,反而在萎縮。

    糧食問題專家、吉林省糧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笑然認為,這既是我國“人多地少”國情的必然,也是市場經濟下比較優勢規律的必然。當前大豆產業種植的減少,某種程度上也是國家大力發展口糧作物水稻、小麥、玉米,進行結構調整的結果。在我國的糧食安全形勢中,最為敏感、重要的還是水稻、小麥等口糧作物,如果能夠通過進口大豆彌補國內需求,國內再騰出土地來種植其他糧食作物,大豆上的“不為”、“少為”也是對整個糧食安全的“有為”。

    劉笑然指出,對于目前大豆產業的頹勢,要重視,但不要強力干預;要采取措施,但應適度適量,注意角度。千萬別因重視大豆而影響了國家所要確保的口糧消費品種的種植,按下葫蘆浮起瓢。因此,采取的措施也是要 “有所為有所不為”。

    WTO問題專家、國家糧食局顧問李思恒說,雖然在“入世”談判中,我國政府對大豆沒有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只按一般3%的關稅進口,沒有過渡期,但其實“入世”對大豆的影響其實并不大,大豆的稅率已經高于玉米、小麥等糧食品種。后者實行關稅配額管理,我們幾年都沒有實現配額,只按照1%的關稅增稅。但進口最多、受沖擊最大的還是大豆,這只能說明我們需要,所以,在呼吁保護民族大豆產業時,對進口大豆不能一概說“不”。

    記者調研發現,在不少問題尚未明確之前,對當前大豆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重視,或給予適當的扶持。

    首先,要適當控制和規范進口。進口過多、過猛重創了我國種植業,影響了農民增收。中國糧食網總裁胡天石說,政府應在WTO的原則下采取措施,杜絕國外跨國公司和國內一些沿海加工企業集團壟斷和操縱市場的情況。可以采取標示辦法,要求進口產品標明是轉基因產品還是非轉基因產品,以實現限制進口、鼓勵使用國產大豆的作用。

    同時,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和全球第四的大豆種植大國,至今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大豆行業協會,企業對國際市場的價格形勢和國內市場的生產行情了解不夠。胡天石認為,成立一個全國性的大豆行會,通過行業協會的協調,可以促進大豆種植、進口、加工、飼料、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及國內實用大豆消費整個產業鏈的規范、全面、可持續發展。

    其次,要注意發揚我國大豆高蛋白、非轉基因的優勢,提高其同國外高油大豆、轉基因大豆的競爭力。我國大豆具有外觀性狀好,蛋白質含量高和不含轉基因成分的優勢。由于國際市場對轉基因農產品持不同態度,美國是轉基因大豆生產大國,極力倡導轉基因農產品的貿易,歐盟、日本、韓國則相反,設置“綠色壁壘”阻止轉基因農產品進口,這無疑為非轉基因大豆騰出了市場空間。我國應打造天然綠色品牌,乘勢大量出口,使我國大豆由現階段的數量劣勢轉為質量優勢。

    再次,要著力加強大豆科研。從長遠看,要增加大豆生產,提高國內供應能力,一要穩定播種面積,二要提高單產。為防止與糧爭地,最可靠的還是要提高單產。同時,不管我們對大豆產業如何管理,科技力量在手,我們可以更加從容地應對。為此,蓋鈞鎰說,要通過“組織大豆科研國家隊,實施中國大豆超級種培育趕超項目”來較大幅度提高大豆單產。

    第四,要關注沒有替代作物地區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多數產豆地區可以種植玉米、小麥,甚至水稻,這些地方由于種大豆效益低,可以調整種植結構,如在黑龍江今年減少的80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就紛紛改種了水稻、玉米等效益更好的作物。但在黑河、大興安嶺等黑龍江北部地區,因受積溫影響沒有替代作物,40萬豆農面臨生存危機。黑龍江省農委有關人士說,國家應在這類地區給予重點扶持,或在政策上給予重點傾斜,或加強這些地區種植結構的科研。

    第五,要注意“跳出大豆看大豆”。通過大豆現象研究國外農產品進入我國的路徑,探討我國農產品在全面放開后應對國外競爭的辦法。大連商品交易所研究部總監王偉筠說,大豆產業當前的困境其實是我國大宗農產品在失去保護之后,遭受國際競爭后敗下陣來的一個縮影。入世前后,我們曾經對外國農產品對我農業的沖擊憂心忡忡,入世幾年后沒看見外國農產品大規模“入侵”,又一度沾沾自喜。

    王偉筠說,從大豆產業可以看出,國外農產品不是沒有來,只是沒有直奔而來,而是改頭換面,迂回包抄而來。大豆進入中國的方式是,資本先行,攜強大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進入農產品加工業,控制加工業后,再從國外進口農產品。外國農產品的這種進入路徑,值得我們研究和重視。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