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出口的角度,更能反映國產大豆需要改善的地方。”大連一家與日、韓保持長期合作的壓榨企業負責人這樣認為。
據了解,日本曾經是中國最大的大豆出口目的地,在1985年最高峰期時出口達32.3萬噸,而當年中國大豆總產量只有771萬噸。但進入1990年代后,下降到每年13萬-15萬噸左右?,F在日本每年需要進口100萬噸左右的非轉基因大豆,其中大部分來自南美和美國。20年過去了,南美和美國的大豆都在針對日本的食用市場進行品質提升,中國大豆在油和蛋白含量方面都已處于下風。而南美人更針對日本人做納豆喜歡用小顆粒豆的特點,專門開發了新品種。
“其實中國研發的新品種很多,包括一些高蛋白和高油豆,就是沒有得到有效推廣。”這家企業負責人指出,僅靠企業和農民自發推廣,力度跟不上國際產品的更新速度。另外,黑龍江主產區部分地區因為常年耕種大豆一種作物,大豆患病幾率提高,土地肥力逐年下降。與這兩個結果相對應,大豆的農藥和化肥使用比例卻逐年提高,導致大豆質量下降。
業內人士介紹,全世界范圍內,很少有國家把高成本的非轉基因大豆用作油豆使用。由于基因存在于大豆蛋白中,而轉基因在生物安全方面尚不能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因此包括轉基因大豆普遍種植的美國,也不使用轉基因大豆直接加工食品和大豆蛋白。中國大豆的優勢在于其大豆蛋白在非轉基因大豆中含量較高,但其含油率低,從品種上不適合榨油用,更適合做食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何提高中國大豆的品質,開拓亞洲的食用大豆市場,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日本雙日株式會社是日本綜合性商社,有著30年以上采購中國大豆的歷史。不久前,其食料部部長小松伸啟率隊訪華。“榨油用的大豆越便宜越好,但日本一直花高價購買食品用大豆,我們需要附加值高、品質好的大豆?!毙∷缮靻⒅赋?,日本仍然需要大量的非轉基因大豆。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南美和美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出口日本的價格比中國大豆每噸高100元左右。但因為中國大豆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中國食品用大豆出口始終保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第一是中國大豆的安全性問題。據介紹,南美和美國作為轉基因大豆的主產地,其非轉基因大豆不能百分之百確保其中沒有轉基因大豆。相比較之下,日本市場更信賴不生產轉基因大豆的中國大豆的安全性。但日本貿易商不僅僅是要求不能混有轉基因大豆,也非常重視整個追蹤體系,什么時間、什么地方、誰收獲的、運輸時間、保存地點等都必須透明,這樣的“大豆履歷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安全性還包括農藥的使用,因為中國千家萬戶的種植方式和管理方式,很難拿出有力的數據來證明這一點。結果導致日本市場認為中國大豆的農藥使用不透明。
第二是采購方式。小松介紹,他們之所以更青睞于南美和北美的大豆,是因為兩地大豆的價格與芝加哥大豆期貨市場聯動,買賣雙方無論約定何時交割的貨物,都可以根據芝加哥期貨市場快速確定。而中國只能采取“訂單農業”的方式,在農民播種前以合同約定交貨的時間和價格,但往往到收割時雙方依然就價格而爭執不下。小松舉例,日本的醬廠在2006年4月預訂今年秋天收割的大豆,交貨期按照2007年1月9日的價格,在北美市場就能辦到,而在中國則不可能。
黑龍江九三油脂總經理田仁禮對此表示認同。他介紹說,雖然大連商品交易所也有大豆期貨交易,但其交割庫都選在長江以南,導致國產大豆的交割非常困難,利用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的作用都很難實現,根據期貨市場定價更不可能。
有期貨人士指出,大連交割庫的設立應該是不遠的事情,雖然如此,大連商品交易所要成為國產大豆的定價依據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即使中國大豆存在諸多問題,因為含糖比較高,對于追求豆制品大豆原味的亞洲市場來說依然有獨特的競爭力。小松介紹說,日本每年進口的中國大豆從來沒有低于10萬噸。
按照目前大豆蛋白的最新研究顯示,在蛋白含量方面,一公斤大豆等于1.7公斤瘦肉、2.6公斤雞蛋或11.7公斤牛奶。尤其是一年多來全球禽流感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全球豆制品銷量突增,其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近幾年,隨著印度大豆種植面積的擴大和豐收,中國對亞洲市場的食用大豆、豆油、豆粕出口量有些萎縮。但從中國擁有的壓榨能力和大豆深加工能力來看,肯定有反撲的一天?!贝筮B那家壓榨企業負責人認為,包括南美和北美在內的大出口商都認為,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多,印度會逐漸變成像中國和日本一樣的進口國。而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的機會也在于此。在豆粕和豆油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的情況下,如果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競爭力和配套政策跟上,中國大豆仍有機會擺脫國內低價競爭的透明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