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采訪的專家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對大豆產業不可謂不重視。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實施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把大豆產業與奶類產業、食品工業一起,確定為國家在食物與營養領域的三個重點產業;2002年,農業部開展了“大豆振興計劃”,并給予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幾年來,大豆產業不但沒有振興,反而在萎縮。
糧食問題專家、吉林省糧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笑然認為,這既是我國“人多地少”國情的必然,也是市場經濟下比較優勢規律的必然。當前大豆產業種植的減少,某種程度上也是國家大力發展口糧作物水稻、小麥、玉米,進行結構調整的結果。在我國的糧食安全形勢中,最為敏感、重要的還是水稻、小麥等口糧作物,如果能夠通過進口大豆彌補國內需求,國內再騰出土地來種植其他糧食作物,大豆上的“不為”、“少為”也是對整個糧食安全的“有為”。
劉笑然指出,對于目前大豆產業的頹勢,要重視,但不要強力干預;要采取措施,但應適度適量,注意角度。千萬別因重視大豆而影響了國家所要確保的口糧消費品種的種植,按下葫蘆浮起瓢。因此,采取的措施也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WTO問題專家、國家糧食局顧問李思恒說,雖然在“入世”談判中,我國政府對大豆沒有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只按一般3%的關稅進口,沒有過渡期,但其實“入世”對大豆的影響其實并不大,大豆的稅率已經高于玉米、小麥等糧食品種。后者實行關稅配額管理,我們幾年都沒有實現配額,只按照1%的關稅增稅。但進口最多、受沖擊最大的還是大豆,這只能說明我們需要,所以,在呼吁保護民族大豆產業時,對進口大豆不能一概說“不”。
記者調研發現,在不少問題尚未明確之前,對當前大豆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重視,或給予適當的扶持。
首先,要適當控制和規范進口。進口過多、過猛重創了我國種植業,影響了農民增收。中國糧食網總裁胡天石說,政府應在WTO的原則下采取措施,杜絕國外跨國公司和國內一些沿海加工企業集團壟斷和操縱市場的情況??梢圆扇耸巨k法,要求進口產品標明是轉基因產品還是非轉基因產品,以實現限制進口、鼓勵使用國產大豆的作用。
同時,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和全球第四的大豆種植大國,至今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大豆行業協會,企業對國際市場的價格形勢和國內市場的生產行情了解不夠。胡天石認為,成立一個全國性的大豆行會,通過行業協會的協調,可以促進大豆種植、進口、加工、飼料、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及國內實用大豆消費整個產業鏈的規范、全面、可持續發展。
其次,要注意發揚我國大豆高蛋白、非轉基因的優勢,提高其同國外高油大豆、轉基因大豆的競爭力。我國大豆具有外觀性狀好,蛋白質含量高和不含轉基因成分的優勢。由于國際市場對轉基因農產品持不同態度,美國是轉基因大豆生產大國,極力倡導轉基因農產品的貿易,歐盟、日本、韓國則相反,設置“綠色壁壘”阻止轉基因農產品進口,這無疑為非轉基因大豆騰出了市場空間。我國應打造天然綠色品牌,乘勢大量出口,使我國大豆由現階段的數量劣勢轉為質量優勢。
再次,要著力加強大豆科研。從長遠看,要增加大豆生產,提高國內供應能力,一要穩定播種面積,二要提高單產。為防止與糧爭地,最可靠的還是要提高單產。同時,不管我們對大豆產業如何管理,科技力量在手,我們可以更加從容地應對。為此,蓋鈞鎰說,要通過“組織大豆科研國家隊,實施中國大豆超級種培育趕超項目”來較大幅度提高大豆單產。
第四,要關注沒有替代作物地區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多數產豆地區可以種植玉米、小麥,甚至水稻,這些地方由于種大豆效益低,可以調整種植結構,如在黑龍江今年減少的80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就紛紛改種了水稻、玉米等效益更好的作物。但在黑河、大興安嶺等黑龍江北部地區,因受積溫影響沒有替代作物,40萬豆農面臨生存危機。黑龍江省農委有關人士說,國家應在這類地區給予重點扶持,或在政策上給予重點傾斜,或加強這些地區種植結構的科研。
第五,要注意“跳出大豆看大豆”。通過大豆現象研究國外農產品進入我國的路徑,探討我國農產品在全面放開后應對國外競爭的辦法。大連商品交易所研究部總監王偉筠說,大豆產業當前的困境其實是我國大宗農產品在失去保護之后,遭受國際競爭后敗下陣來的一個縮影。入世前后,我們曾經對外國農產品對我農業的沖擊憂心忡忡,入世幾年后沒看見外國農產品大規?!叭肭帧?,又一度沾沾自喜。
王偉筠說,從大豆產業可以看出,國外農產品不是沒有來,只是沒有直奔而來,而是改頭換面,迂回包抄而來。大豆進入中國的方式是,資本先行,攜強大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進入農產品加工業,控制加工業后,再從國外進口農產品。外國農產品的這種進入路徑,值得我們研究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