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在上周掀起了今年再一次漲價潮。截至11月21日中午十二點,一級油的出廠報價最高達到了8150元/噸,已經超過之前2003年國內豆油價格最高8000元/噸的報價,零售小包裝在終端的批發價也有了新一輪的漲幅。國產大豆壓榨業利潤也隨之出現飆升,但仍面臨外資壟斷和原料進口壓力。
乍現“高”利潤
11月20日,北京八里橋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豆油批發價格再次上漲,以金龍魚、火鳥、綠寶三個品牌為例,分別比去年同期上漲15%、14%、10%.成為繼今年八月開始普漲趨勢中的第二次明顯上漲。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分析預測處副處長張立偉介紹,“此番漲價主要受阿根廷制定新的政策影響,我國80%的大豆毛油從阿根廷進口,當前國際市場的貨源下降明顯,尤其對我國大豆行情的影響更為明顯。”17日,阿根廷農業秘書處表示,該國將從2006年11月17日開始關閉2006/2007年度的糧食、含油作物以及相關子產品的出口申請,所有農產品出口都必須進行出口注冊,并根據當天的登記情況制定一個參考價格。
“從理論上來講,一級油的出廠價上漲之后,目前是壓榨企業贏利最好的時候,利潤最為可觀。”張立偉介紹,當前國產大豆壓榨油的利潤每噸能達到400多元,而年初僅為30到50元。而此前,以國產大豆為原料的企業持續多年在虧損之中。
事實上受國際價格上漲影響,國內油脂壓榨企業利潤飆升。根據中國大豆網統計,今年10月9日,國產大豆壓榨平均利潤為49元/噸,但到了11月3日,國產大豆平均壓榨利潤達到208元/噸。
但專家稱,國產大豆壓榨行業本身并未發生太大變化,上述利潤主要得益于進口大豆價格上漲帶來的聯動效應。
9月以來外資進口大豆價格已經上漲16%-20%。
我國用于壓榨油的大豆主要來自于進口,去年進口2650多萬噸,是上年國產大豆總量的1.6倍。美國農業部預計在截止到2007年9月份的年度里,中國將會進口創紀錄的3200萬噸大豆,同比增長13.0%。
而國產大豆每年的產量則在1600萬噸上下,其中一半用于食用,用于榨油僅800萬噸左右。
面臨外資壟斷壓力
每年持續增長的進口大豆,彌補了國內持續增長的豆脂和豆粕需求,但由于外資糧商對原料采購權的控制,正在被指“壓跨了中國的大豆產業”。
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仍在開工的97家成規模的大豆加工企業中,其中64家被外資控股或參股,這64家企業的實際加工能力占市場份額的85%.同時,外資還控制了全國80%的大豆進口。
就在10月,新加坡來寶集團在中國并購兩廠,成為第五家進軍中國大豆產業的國際農產品加工巨頭,稱將控制中國10%的大豆壓榨生產。
大通期貨分析師李壽春指出,目前外資在中國并不完全看重大豆壓榨的利潤,其主要是通過控制原料采購權向中國銷售進口大豆,賺取對原料壟斷的利潤。近期國內進口大豆銷售價格大幅增漲,但是對于外資公司來說,其實際成本增漲幅度卻不大。這些外資公司都參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貨交易,通過在CBOT買進大豆期貨合約來鎖定大豆原料成本,減少原料價格上漲所帶來的風險。
他認為,由于外資重在壟斷控制大豆進口,在加工利潤減少時,自身所蒙受的損失并不大,大部分的銷售風險轉移到了中國的合資方身上。“在國內食用油價格大幅上漲的今天,壓力最大的還是那些依靠國產大豆的壓榨企業。”
機會與風險并存
而對于突如其來的利潤飆升,東北九三油脂公司經營部副總經理周有金表示,這種所謂的“高”利潤是建立在黑龍江大豆價格偏低的基礎之上,并不代表國產大豆壓榨業出現盈利轉機。
他稱,2006年黑龍江大豆總產量在550萬噸左右,比2005年減少了120萬噸左右。
在目前情況下,國內大豆將很快消耗殆盡,估計2007年2月前全國都將靠進口大豆滿足生產需求。屆時如果外盤大豆價格處于高位,目前的高利潤將很快消失。
據九三油脂公司經營部王廖莎介紹,目前大豆的收購價格,已經普遍漲到1.2元/斤以上,公司目前每天加工2000多噸,“但是要防范進口大豆一旦出現的低價差的打壓”。
王廖莎稱,與加工進口大豆的廠家不同,國產大豆壓榨企業面臨運輸物流、倉庫積存、資金周轉多項壓力。而進口大豆實行現貨交易,大豆到港后,直接交貨給沿海的生產企業,產銷地相對更有潛力。此外,“進口大豆在出油率上比國產大豆高出3到4個百分點。”據了解,目前國產大豆只有兩個優勢,非轉基因性質和相對低價,但目前低價已經造成農民因虧損而減少種植面積。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市場監測處也表示,11月預測國產大豆產量為1550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85萬噸,降幅5.2%.大通期貨分析師李壽春分析,就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來講,盡管壓榨利潤可觀,但是廠家在原料采購上表現得很謹慎,在當前進口大豆和油脂的成本大幅上升時,農民的惜售心理強烈,就意味著需要支付更多成本,利潤自然削薄。
此外,他認為當前的油脂價格已經到了一個不易逾越的高度,一旦和國際市場聯動,油價下跌,那么這些囤積高價成本的壓榨企業必然要面臨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