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之所以大舉闖入,是因為國外糧油貿易商看好我國巨大的食用油消費市場。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國仍然會保持著全球大豆最大消費國的地位。在以美國為主的跨國“糧油貿易帝國”成功地控制了南美(巴西、阿根廷)大豆產業之后,又迫不及待地覬覦中國的食用油消費市場和大豆資源。我國應高度警惕大豆產業的“南美化”現象,即國際資本對南美大豆資源的掠奪和控制。
4.大豆產業科技落后,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打鐵還得自身硬,我國大豆產業面臨國外資本控制的隱患,也有我國主觀的原因。我國何以由“大豆王國”,變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何以國內巨大的大豆壓榨市場被國際資本占據大半江山?其中,除了上述的客觀原因之外,在主觀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國大豆科技落后,自主科技創新能力薄弱。其主要表現是:一是缺乏高油優質專用大豆品種;二是高產優質大豆栽培技術體系不健全;三是與大豆育種栽培相關的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儲備不足;四是大豆深加工技術落后。我國大豆產業與先進國家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距:一是單產差距。2000年,歐、美等13個國家的大豆單產都超過2000公斤,高于中國,美國、巴西、阿根廷和中國大豆產量依次為:2561公斤/公頃、2400公斤/公頃、2354公斤/公頃、1705公斤/公頃。目前,我國大豆單產居世界第15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5%。二是投入產出差距。以2000年為例,美國、巴西、阿根廷分別以占世界40.1%、18.5%、11.70%的大豆種植面積,生產出了占世界總產量46.5%、20.2%和12.5%的大豆。同年,我國以占世界12.7%的大豆種植面積,卻只生產世界總產量的9.5%的大豆。投入產出的差距,反映我國對大豆產業的有效的技術支持薄弱。三是品質差距。目前,國產大豆含油率一般只有16%-18%,而美、巴、阿大豆的含油率卻高達19%-20%,相差2-3個百分點。加上國產大豆混種、混收、混存,含雜質量較多,明顯降低了大豆的品質,自然也削弱了國產大豆的競爭力。四是科技差距。我國大豆科學研究力量極其薄弱,資金等投入較少,很難適應需要。
5.大豆商業信息不對稱,危害我國大豆產業安全。迄今,我國大豆產業都缺乏準確的、全面的信息。特別是在大豆收購、庫存、壓榨、大豆成品的銷售行情等方面,更是難找到系統、全面的信息資料。多年來,我國大部分油脂企業在進行經營決策時,主要參考美國農業部或外商提供的大豆市場數據資料。以他人之數據作為決策依據,難免跌入他人之陷阱。2004年3月,國內無序競爭的大豆壓榨加工企業集中采購美國大豆,價格為4300元/噸。貨物到岸后的一個多月里,大豆價格風云突變直線暴跌,猛降到3100元/噸,每噸降價高達1200元,也就是說,不計其他費用每噸凈虧1200元。巨額虧損把中國大批依賴進口大豆為原料的油脂企業推入絕路。
我國大豆產業中存在的不可忽視的隱患,已經并將可能導致更大的負面后果:一是中國大豆產業逐步喪失生存發展空間,完全陷入國外糧油貿易商的控制和壟斷。如前述,迄今我國國內大豆進口貨源的80%受控于國外糧油貿易商,國內大豆實際壓榨量的50%左右受控于國外跨國公司。二是進口大豆擠壓國產大豆的市場空間,迫使國產大豆價格下降。目前,大豆價格比去年同期跌落近20%,會給大豆主產區農民增收帶來很大困難。三是大豆超量進口,很可能誘發農民“賣豆難”。四是大豆貿易和競爭秩序扭曲,導致國內油脂企業大面積虧損。2004年突發的大豆“價格波動”事件暴露出大豆貿易和競爭秩序的不公平,帶來的深重影響觸目驚心。我國油脂企業的虧損額高達60億元,大批中小油脂企業停產、轉產或破產,大豆壓榨加工業至今舉步維艱。五是擾亂國內市場穩定,危害國家糧食安全。食用油安全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豆油在居民食用油消費中占的比例高達38%,大豆粕為現代飼料工業提供了60%以上的優質蛋白飼料來源。如果大豆產業為國外糧油貿易商所控制和壟斷,必將使我國喪失對大豆的宏觀調控能力,危害國家糧食安全。
形勢的確嚴峻,并非駭人聽聞。我國大豆產業處在前進還是后退,壯大還是萎縮的關鍵時期。面對國際資本控制性、壟斷性、步步緊逼的壓力,如果不采取有力的反控制、反壟斷的綜合性配套措施,后果不堪設想。
四、振興我國民族大豆產業的出路和策略
今日之中國民族大豆產業,正處于進退興衰的歷史路口。“避害興利,避退促進,避衰促興”,盡快振興我國民族大豆產業是重大的歷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相對于以美國為主的國際糧油貿易商跨國公司的雄厚實力,我國民族大豆產業處于弱勢。在以弱對強的形勢下,我國必須尋求正確的出路和策略。包括: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對大豆產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扶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組建油脂企業“集團軍”,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民族大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培育成熟的市場體系,加強市場風險防范和管理,增強我國大豆在世界市場上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建立全國大豆產業協會,密切產業協調合作,加強產業自律管理;健全與完善大豆信息系統,采取信息化管理,防范國際貿易中的“陷阱”等。
第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建立我國“大豆安全”保障體系。大豆是我國推向市場和利用國際市場最早的大宗農產品,不僅商品率很高,而且市場化程度也很高。這一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是,推向市場不等于放任自流,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意。近年來,面對國外資本的壟斷性并購,政府在策略上或許有所缺失,主要表現在宏觀調控力度不夠,對民族大豆產業造成損害。因此,政府需要盡快加強宏觀調控。如前述,國際大豆市場的波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農業部報告的影響。從其報告的內容、發布的時機及其與美國基金和美國糧油跨國貿易商間的默契看,美國政府對市場的調控是成功的。相比較而言,目前我國政府部門在這一方面基本上呈空缺狀態。這暴露了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對如何利用政府資源認識不足,應加強認識,盡快建立我國“大豆安全”保障體系,包括:(1)繼續實施“大豆產業振興計劃”,提升我國大豆現代生產體系;(2)完善包括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在內的大豆交易市場,健全我國大豆現代流通體系;(3)發展精深加工業,延長大豆產業鏈,“做大做強”大豆壓榨加工業體系;(4)興建大豆倉儲、運輸、港口等基礎設施,建立大豆現代物流體系;(5)確定國家大豆自給率指標,從我國資源狀況和需求趨勢估算,大豆自給率可確定在60%到65%。從總量控制入手,就可基本保護我國的民族大豆產業;(6)把大豆安全納入國家糧食安全的“預警、應急”體系中,在適當地點選擇若干家國有或者國有控股大型食用油脂加工企業作為定點企業,賦予應急和調控職責;(7)加快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建立為我國大豆產業“保駕護航”的法律體系。我國應盡快對外資強力滲透風險進行評估,運用相關政策和法律手段化解外來風險與不利因素。同時應該盡快出臺《反壟斷法》,從法源上阻斷國外資本的掠奪式并購,使國內大豆壓榨加工業以及經濟安全等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這里,還要順便提出“技術貿易壁壘”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加,我國成為技術貿易壁壘的最大受害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一方面要有力打破國外的歧視性貿易技術壁壘;另一方面又要運用合理的技術。這樣,除了可以把有危害性的大豆拒擋在國門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調節大豆的進口進度,幫助相關企業進行貿易避險。
第二,組建中國油脂企業集團,提高我國大豆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一個產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植根在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采用新體制、新機制的企業上。目前在我國,大多數榨油加工廠都是中小型企業,規模小,設備舊,技術落后。所以,我國急需培育和組建少數上規模、上檔次、體制新、機制活的有實力的油脂企業集團。同時還要考慮建立投資基金。我國只有具備大型油脂企業集團,才能有機會繞過跨國糧油貿易商直接得到南美的大豆資源,也才能有實力在當地建立以倉儲為基礎、以物流為延伸的大豆生產供應鏈,從而避開跨國糧油貿易商所架構的大豆供應鏈的風險。近期中糧和中谷兩大糧油集團的強強合并就是組建大型“中國糧油航空母艦”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大舉措。匯福糧油集團與阿根廷開展的大豆及鐵路聯營合作則開了中國企業在南美參與生產、物流環節構建大豆生產供應鏈的先河。組建有若干實力的投資基金,是強化我國大豆市場定價權、抗衡國外勢力漁獵中國買家、抵御市場風險的重要力量。當然,這需要監管部門與相關機構進行整合培育。
第三,扎實增強自主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振興民族大豆產業的戰略基點。只有抓緊抓好這一戰略環節,才能解決我國大豆產業發展中面臨的諸如產業技術水平低、投入產出比小等重大問題。只有增強自主科技創新能力,才能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市場壟斷,解決受制于人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增強自主科技創新能力,我國民族大豆產業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包括“大豆產業安全”)中贏得主動。只有增強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并作為我國民族大豆產業發展的戰略基點,才能開拓其新的未來和廣闊的前景。總之,增強我國大豆自主科技創新能力、掌握知識產權是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應對外來沖擊的有力武器。目前,我國需要加強以下方面的自主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大力加強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在含油率及單產方面的科技研發,以提升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綜合競爭力。據媒體報道,一項使大豆畝產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蛋白質含量超過美國大豆、脂肪含量與美國大豆持平的新技術——“大豆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近期在哈爾濱已通過了國家科技部專家組的驗收。若推廣這一技術,能使大豆產量提高11.5%上下,流通價格提高10.7%左右。對這樣的自主科技創新的大豆先進科技成果應盡快推廣應用。二是延伸大豆產業鏈,走可持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即研發綜合開發利用大豆資源的先進科學技術,像大豆蛋白、保健品與化工產品的研制等,以提高大豆附加值和大豆壓榨加工業的經濟社會效益。三是創新大豆產業信息系統,即形成全國統一的集大豆生產、消費、流通、期貨及國際大豆產與銷的各類信息為一體的大豆信息系統,掌握國內、國際大豆的全面、系統、準確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信息化管理和經營,以靈敏的信息為武器防范國內外大豆市場的各種風險,保障我國民族大豆產業的安全和穩定發展。
第四,建立大豆產業協會,相互協調,步調一致,共興民族產業。設想建立的大豆產業協會,不同于目前存在的各種協會。它是由大豆生產、貿易、加工、科研,以及相關的服務部門的代表所構成,是一個關系大豆產業的社會性“大協會”,而不是局限在某一行業的“小協會”。大豆產業協會要通過定期交流信息、經驗、資料及對國內外大豆市場的發展趨勢的看法,協調對策和行動。它特別要作為中小油脂企業的“顧問”,為其提供咨詢。此外,大豆產業協會還要引導行業規范、有序發展,以及防范和避免國際市場風險,以保證民族大豆產業穩定、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