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1996年放開了大豆市場——中國開放最早的農產品市場。程國強教授對中國大豆行業在加入WTO后出現的一些變化進行點評。
現象:1997年大豆進口為626萬噸,到2005年已增至2659萬噸,增長325%,是目前我國進口最多的農產品。
分析:大豆主要的用途有兩種:一是加工成植物油用于消費,二是利用大豆加工副產品豆粕作為優質飼料原料。近幾年進口大豆較多、增加較快,與國內食品加工業、畜牧業等行業的快速發展相關。
適度進口大豆,有助于中國在融入世貿體系的過程中,實現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互惠共贏。一方面,進口解決了國內生產短缺的問題,滿足了國內加工豆粕豆油的需求,促進肉魚蛋奶等動物產品發展。2005年,我國大豆的供需缺口達2665萬噸,如果目前進口的大豆完全由國內生產,需要占用耕地2.34億畝,相當于再增加4個黑龍江的大豆耕種面積。另一方面,中國巨大的進口量也為巴西、阿根廷、美國等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為其農業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
現象:大豆進口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的62.6%,其中80%—90%的進口供應由外資企業控制。2004年,由于缺乏風險管理經驗和工具以及國際價格波動等其他原因,國內大豆企業虧損至少50億元。
分析:中國大豆進口目前面臨著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國際貿易規則。少數幾家跨國糧商掌握著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主產國大豆的收購、倉儲和出口碼頭等設施,控制著全球70%以上的大豆貨源;世界大豆價格則由代表美國市場供求關系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決定,并不能有效反映全球市場的供求情況,而中國作為一個占全球1/3的大豆進口大國,目前還沒有定價話語權。
對中國市場來說,由于國內企業大多通過跨國糧商進口巴西大豆,而國內又缺乏防范和控制國際市場風險的意識和手段,跨國糧食公司的壟斷經營,有可能成為國際市場風險的主要轉移途徑,需加強國際風險的監管,防范和控制風險的傳遞。
現象:目前,外資占到全國大豆日加工能力總量的1/3,全部正常經營且有持續擴張之勢;民營企業的加工能力占1/3弱,但有相當一部分產能停產并掛牌出售;國有企業理論加工能力占1/3略強,但實際的大豆加工能力還不足1/5。外資企業產能已經占到全國有效加工能力的65%—70%。
分析:外資在中國農產品加工環節的攻城略地已經成為中國農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受制于土地等資源的匱乏,中國在農業上游生產環節處于劣勢,下游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環節,則是中國的優勢所在。外資公司在中國的行動表明,它們正試圖把控制力從產業鏈的上游向下游延伸,完成從原料供應到加工環節的供應鏈控制,如任其發展,不僅會進一步擠壓國產大豆,給主產區帶來“賣豆難”問題,還會對國內廠商造成擠壓,直接影響國內就業;而且對國內市場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也會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