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油脂壓榨業萎縮
上半年,下游飼料養殖行業疫情影響,導致需求低迷并殃及上游產業。油脂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生產運營,豆粕降價銷售,以維持市場占有率。上半年中國采購國外大豆數量有增無減,4-6月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山東地區的到貨量相對集中。
1-6月,中國共進口大豆1400萬噸,高于一上年同期200萬噸。油廠一方面面對充足的大豆供應,盡管大豆期貨價格不斷下跌,但國內油廠的采購成本也不低;另一方面面對的是下游行業消費不振,自然無利可圖。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油廠選擇采購國產大豆策略。在大部分油廠消化進口大豆同時,有部分企業已經在上半年到東北采購大豆。
總的來說,油脂壓榨企業上半年的經營狀況不好,飼料企業采購態度謹慎,各地成交基本都以合同協議價格執行,企業隨用隨買,采用存貨于油廠策略,保持低庫存。有油廠戲稱:前幾年飼料企業給油廠打工,最近兩年油廠給飼料企業打工。
下半年油脂壓榨業效益改觀
油廠利用期貨市場進行期現套利。下半年豆油價格上漲同時,豆粕價格因養殖行業恢復緩慢遲遲沒有啟動,再加上油廠增加壓榨量,多銷售豆油以實現高額利潤,無形中也給豆粕帶來壓力,豆粕期貨和現貨價格仍一直處于弱勢地位。油廠在現貨市場通過銷售豆油實現利潤,另外也通過期貨市場,買CBOT大豆,賣出國內豆粕期貨的操作方式來鎖定利潤。盡管CBOT大豆價格和大豆CNF貼水的上漲提高了采購成本,但期貨市場給油廠帶來可觀的收益。
豆油價格大幅上漲。油世界認為,盡管全球油脂產品目前的儲量已經比較大,但未來一年左右,油脂需求量將大于產量。全球的油脂供應增長大概增加了700萬噸,而需求卻增長1200萬噸,所以全球的平衡基本上是處于500萬噸的短缺狀況。目前問題還不是特別嚴重,但在2007、08年這種緊張情況就會凸顯。國際市場的緊平衡,令CBOT豆油期貨價格大幅上漲。國內豆油價格也受此影響,四級豆油價格也從5000元/噸上漲到7500元/噸以上。另外,2006年中國油菜籽減產,也造成國內油脂供應緊張。
2006年國內油脂企業經營經過了經過大起大落,而且企業之間重組和整合以及新開工也在進行中。目前形成了五大油料加工區:東北加工區(以九三油脂集團和吉林德大油脂公司為代表);環渤海加工區(以大連華農公司、大連華良企業集團、山東萊陽魯花、秦皇島金海糧油公司、河北匯福糧油、連云港益海油脂和山東黃海油脂為代表);長三角加工區(以江蘇張家港東海糧油、浙江新市油脂、南通寶港油脂、寧波金光油脂、上海良友集團等為代表);珠江三角洲加工區(以廣州植之源、湛江華農飼料蛋白開發公司、東莞中谷油脂、東莞嘉吉油脂、南天油粕工業和南海糧油公司為代表)和西部加工區(以四川金石油脂公司、西安邦淇油廠、新疆昌吉油廠和重慶大豆油廠為代表)。
截至到2006年底,全國300噸/日以上的油廠,日加工能力總和是25萬噸,年加工能力約8000萬噸。其中外資油廠日加工能力7.3萬噸,占1/3,全部經營正常并有繼續擴張之勢,運行情況良好。
民營企業日加工能力7萬噸,占1/3弱,其中1.35萬噸能力處于停產并掛牌待售。其余部分是國營油廠。全國大豆實際加工能力3000-3500萬噸,外資企業加工2000-2500萬噸。實際占65-70%。
在油脂企業擴張的同時,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也在加快。2005年,邦吉、ADM、嘉吉、路易達莩等國際大型糧食貿易企業也加快了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2005年7月,邦吉公司收購山東一家油脂企業的控股權,隨后在2006年1月份又表示,將從華農集團購買位于江蘇南京的第二個大豆加工廠;2005年11月份,嘉吉公司收購了華農集團在東莞的油脂工廠,又在2006年1月和2月份在江蘇南通分別建設和租賃了各一個油脂廠。外資控制了中國1/3以上大豆加工能力,據稱ADM在國內管理著年加工能力在1500萬噸的13家工廠。獨資企業日加工2.28萬噸,參股企業日加工能力2.73萬噸。
2006年油脂企業并購的特點在于,國內企業間的整合和外資企業之間的并購。上半年,今年上半年,我國最大的兩家國有糧油企業--中糧集團和中谷集團完成了高達700億元人民幣的合并,成為我國最大的油料油脂加工企業集團日壓榨各種油料能力超過3萬噸,形成了旗下全資、控股和參股的油料壓榨和油脂精煉企業達到15家,形成我國是最大的油料油脂加工企業集團,日壓榨各種油料能力超過3萬噸,合并涉及的資產總額可能高達7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