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產業協會3月25日在京掛牌成立
為積極協調應對國內大豆產業危機,挽救我國現有的大豆種植與加工產業,由我國從事大豆生產、加工、流通、科研、推廣以及相關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自愿聯合組成的非營利性行業組織———中國大豆產業協會3月25日在北京成立。該協會主要發起人之一、黑龍江九三油脂公司總經理田仁禮表示,協會的宗旨是,推動中國大豆產業的發展,維護大豆種植者及相關企業等的合法權益,充分發揮橋梁、服務、自律、維權的作用。
據介紹,目前,國際大豆產業五大巨頭A(ADM)、B(邦基)、C(嘉吉)、D(路易達孚)、豐益對我國壓榨行業的控制達到了空前水平,他們壟斷著我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其壓榨能力占國內總能力的60%以上。截至2006年底,全國300噸/日以上的油廠的日加工能力總和為25萬噸,年加工能力約7500萬噸。而在這一數量當中,外資控股或參股的油廠的日加工能力達10萬噸,占40%,同時這些企業不僅經營正常、運行情況良好,而且還有繼續擴張之勢;國內民營企業日加工能力僅為7萬噸,占全部總量的1/3弱,其中還有1.35萬噸加工能力處于停產掛牌待售階段;剩余部分加工能力則為國營油廠所有。總體算來,目前我國大豆年實際加工量為3000萬噸—3500萬噸,而外資企業加工量就達2000萬噸—2300萬噸,所占比例達65%以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外資集團正在逐步將產業鏈條延伸至飼料企業。對此,有關專家表示,如果國內有關部門與企業不及時防范,我國整個大豆產業中下游也將全為外資所掌控。
為更好發展我國大豆產業,田仁禮認為,對我國大豆產業出現如此狀況要有一個深刻的反省。他說,國內大豆產業發展不是輸在了加工產業本身,而是輸在資本市場,因此,發展我國大豆產業需要更深入地利用資本市場,特別需要充分利用期貨市場。
據了解,我國大豆市場對外資開放之后,境外企業充分利用資本手段,逐步完成了對國內大豆加工行業的侵蝕與壟斷。目前國內進口大豆的進口合同都是外商擬訂好的標準化合約,即先買升貼水,然后在CBOT市場點價。這樣一來,外資就很容易通過操縱CBOT市場價格達到提高我國進口大豆價格的目的,美國有關機構甚至通過配合發布相關信息等來幫助這些企業獲取超額利潤。
而與此相反的是,我國大豆加工企業風險防范意識不強,甚至投機心理很重,部分企業甚至根本沒有利用期市規避風險的概念,結果在2004年的“大豆風波”中,我國大豆加工業出現大面積虧損,給外資并購國內企業提供了機會。
田仁禮表示,目前,在資本市場中的競爭已成為國際大豆產業競爭中最重要部分,現有的國有和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必須重視價格風險。在經歷了上次風波后,我國許多大豆加工企業都明白了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風險的重要性,并積極思考如何更好地參與資本市場競爭。對此,田仁禮提出,首先,應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通過成立農村合作組織,使豆農可更直接參與期貨市場,讓他們在種植之前就可以對收益有一準確的預計;其次,大豆流通企業、加工企業以及消費企業都應積極參與期貨市場防范風險,以實現與外資企業的公平競爭。
在今年的“兩會”上,黑龍江省人大代表建議,國家應采取措施,保護黑龍江省原始大豆品種純凈性,并提議該省出臺《黑龍江大豆原產地保護條例》,以禁止轉基因大豆的流入。對此田仁禮表示,關于轉基因食品優缺點的問題,專家之間始終存在著爭論。但非轉基因大豆在許多國家的銷售價格要比轉基因大豆價格高,這從某種角度證明了我國大豆產業發展的優勢。我國國產大豆加工企業也應積極利用這種優勢,實現大豆銷售的優質優價,并形成我國非轉基因大豆品牌產品。但他也表示,目前我國由于商品流通環節發展還不完善,大豆沒能實現按等級銷售,這方面還有待我們加以提高。他同時贊揚說,由于大商所的努力,國內期貨大豆已實現了高等級高價格的目標,其中經驗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