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進口平均價格318美元/噸,上漲20%。這些大豆全部從美國、阿根廷和巴西進口,其中從美國進口1.55億美元,增長63.3%;從阿根廷和巴西分別進口0.26億美元和0.21億美元,分別下降49.8%和7.3%。
福州海關有關人士指出,國內油脂產業快速發展,競爭激烈,目前我國年實際壓榨能力接近2700萬噸,國產大豆可供量不足650萬噸,近2000萬噸大豆缺口依靠進口。隨著對進口大豆依賴程度的逐步加深,由此引發的相關產業問題亟待重視:
一是外資壟斷趨勢明顯,內資大豆加工業面臨危機。近年來,外資企業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逐步壟斷大豆的國際貿易,并通過對國內企業的兼并參股等手段掌控采購權,將國內大豆加工業作為獲取經濟利益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世界四大糧油巨頭中的邦吉、ADM和嘉吉等3個跨國公司壟斷了我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并且成功收購了大量國內大豆加工企業,掌控了我國近40%的大豆加工能力。
二是國產大豆收購價格持續走低,豆農利益受損。在大豆大量進口的沖擊下,國產大豆價格連年走低。2003年國內大豆平均收購價約為1.5元/斤,最高甚至達到1.8元/斤,2006年國內部分地區大豆收購價格已經降到1.1元/斤。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升,使豆農的利益空間更趨狹小。
三是種植面積連年縮減,危及國家糧油安全。由于受到進口低價大豆沖擊,種植大豆效益差,國內大豆種植面積已出現減少跡象。2006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925萬公頃,總產量約1590萬噸,比2005年減產6.5%。大豆種植規模的縮小導致了對進口大豆依賴性的進一步增強,大豆作為食用油和養殖業的主要原料,進口依賴度偏高必將危及國家糧油安全。
針對上述問題,福州海關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
一是進一步加大對國內大豆產業的扶植力度,制定鼓勵大豆種植、收購、加工、出口等配套性優惠政策,調動豆農的種植積極性和糧商的收購積極性,降低加工企業生產成本。
二是完善外資并購政策,嚴格大豆壓榨項目的審批,同時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科研投入,積極研發高新特產品,發展精深加工,帶動大豆產業的整體發展。
三是積極建立非轉基因大豆制品生產基地,扶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國產大豆高蛋白、非轉基因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