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食用油漲大于跌的價格,牽動著國民的神經,食用油也因此成了眾矢之的。中國油脂業何去何從成了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問題。
據了解,近年來,油料生產效益偏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下降,全國油料種植面積持續下滑,產量徘徊不前,這是食用油漲價的主要原因。統計顯示,去年我國油料種植面積3.45億畝,比上年減少1337萬畝,比歷史最高的2000年減少2456萬畝。年度植物油產需缺口1155萬噸,自給率僅44.5%,進口食用植物油高達1110萬噸,超過國內生產總量。同時,大豆加工企業中,外資企業控制的產能比重偏高,這些企業又掌控了我國大部分大豆進口貨源。
作為花生油第一品牌,山東魯花集團董事長孫孟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國產油脂業的發展應當走多元化之路,這主要是針對不同地區的消費習慣生產不同的食用油來滿足消費需求,同時提升國內油料油脂的市場競爭力,減少進口,以此達到消費者和農民利益最大化。”在這方面魯花率先邁出了一大步。孫孟全表示,國務院要求各地政府以及相關企、事業單位要大力發展油料作物生產,魯花幾年前就這么做了,先后在山東定陶、內蒙古臨河等地投資建廠進行花生油和葵花籽油生產。前不久,襄陽魯花濃香花生油有限公司投產運營,又拓展了菜籽油領域。
從單一的花生油生產,到今天大規模地生產葵花籽油、菜籽油、堅果調和油等,魯花實現了多元化發展。事實證明,油料作物種植面積的減少,是制約我國油料發展的瓶頸,多元化發展能更好地帶動各區域油料種植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孫孟全告訴記者,魯花作為國內目前最大的花生油生產企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多年來始終根植于農村,帶動農業,造福農民。實踐表明,魯花的快速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原料收購數量的不斷增加,帶動了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北、遼寧等地發展花生配套基地600萬畝,內蒙古油葵配套種植基地150萬畝。年收購花生原料130多萬噸,油葵原料30萬噸,為農民直接創造收入30多億元,帶動600多萬農民增收致富。
從一個鄉間作坊到一個現代化食用油企業集團,魯花成長是成功的,她為國內食用油業的發展樹立了典范。前不久央視《中國制造》特別節目從工藝流程及技術創新的角度,全面展示了魯花這一獨創的世界級技術創新。尤其魯花發明的黃曲霉素去除儀,可以通過低溫物理的方式,完全去除花生油中的黃曲霉素,使魯花在世界油脂業之林出類拔萃。
國產油脂業的發展創新是關鍵。在這一點上,孫孟全帶著他的魯花集團嘗到了甜頭。魯花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獨創的5S物理壓榨工藝。不少專家這么認為。但在5S物理壓榨的背后,是魯花人6年不懈努力的結果。
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專業分會副會長王興國教授指出,只有通過物理壓榨方式,才能保留花生油中對人體有益的活性伴隨物。伴隨物也稱活性營養素,是對人體有營養價值的微量元素群。人體需要的一些微量物質,有些必須從食用油里獲得。而魯花所發明的5S物理壓榨工藝,則可以有效地保留食用油中這些活性營養素。魯花在花生油無水脫磷、活性營養伴隨物保留等諸多技術層面都取得了令人側目的成績,引領了世界食用油的工藝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