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產業是一個涉及民生的產業,中國失去大豆產業自主權之后,必將波及到上游種植業和下游養殖業,進而影響城鄉居民生活,甚至會影響到中國經濟安全。我國需要進口大豆是不爭的事實,但應有一個總量控制,并把握好節奏,而現在大豆進口基本是敞開的。大豆進口過量給中國大豆種植業帶來了嚴重打擊。近年來的數據表明,在進口大豆數量增加的同時,國產大豆數量在減少,中國大豆產業已經進入了一個不良發展過程,進口大豆正在迫使國產大豆退出市場。
在黑龍江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大豆年種植面積有3000多萬畝,涉及農村人口上千萬人。這些地區無霜期短,無法選擇更好的農作物,大豆面積的萎縮和價格下跌直接減少了農民收入,影響他們的生計。在黑龍江省北部大豆主產區———黑河市的部分地區,2000年至2006年,大豆種植效益年均下降10%以上,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部分農民因為種大豆重新陷入了貧困境地。
跨國糧商并購中國大豆加工業,目標是控制中國大豆及其產品市場。現在,跨國糧商通過參股和獨資方式已經控制了我國80%的大豆實際加工能力,基本完成了在中國的戰略布局。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我國大豆加工業將完全失去自主能力,相關產品的市場定價權也將被跨國糧商所控制。
分析人士認為,進口大豆有時確實比國產大豆便宜,這是因為現在還有產量不小的國產大豆與其競爭。一旦中國不種大豆,完全依賴進口大豆的時候,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絕不會便宜,跨國糧商甚至會限制中國進口大豆。屆時,我國與大豆相關的種植業、養殖業和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食用油都將受制于人,這些農業副產品價格將會出現人為的劇烈波動,進而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國產大豆加工業涉農產業,保護龍頭企業就是保護大豆產業、保護農民利益。在大豆生產上,推動不如拉動,因為拉動是有方向的。所謂拉動,就是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讓龍頭企業產生市場競爭力,使農民與龍頭形成利益共同體,讓農民種得出來、賣得出去。否則,在不給農民市場方向的條件下,一味鼓勵某一品種可能會給農民帶來更大的傷害。
完善農產品收購稅收政策,鼓勵龍頭企業收購國產大豆。中小糧商實際上是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民,他們的存在有利于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加工企業收購他們販來的糧食應該允許抵扣進項稅。對使用國產大豆的加工企業,國家應進行適度保護,可按加工企業實際收購的國產大豆數量給予收儲補貼或減免稅政策,這樣一方面可以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加工企業收購國產大豆的積極性。
將大型國有控股企業納入國家糧油安全防范體系。大型國有糧油加工企業相當于一個超大型國家儲備庫,可以及時收購農民的糧食、減輕政府的壓力,在關鍵時期它是國家糧油安全的可靠流通渠道。對于大型國有糧油加工企業,只要能收進來、賣出去、市場化、講信譽,就應比照國家儲備庫,按其實際收購的糧食給予“保證資金,封閉運行,貸款貼息,收儲補貼”的政策。
對進入糧油行業的跨國糧商進行規模控制,避免其在中國市場形成壟斷。對于規模在日處理大豆2000噸以上、油菜籽1000噸以上、小麥和水稻1000噸以上的外資糧油加工企業,無論是新建還是收購都應嚴格核準。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跨國糧商進入玉米、小麥和水稻加工業,否則一旦出現2003年糧食供應緊張事件,將直接危及我國的糧食安全。
國家根據國際市場基準價格,每年制定一次國產大豆收購指導價,對低于指導價格的國產大豆實行直補。此外,進口大豆已經對中國大豆產業和農民利益造成了危害,我們基本具備了反傾銷條件。有關機構應充分利用貿易救濟措施,向商務部申請立案調查,或申請采取臨時性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