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昨日從國家發改委得到證實,為緩解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限制外資企業在食用油行業市場份額的不斷膨脹,我國在未來幾年,原則上不會批準新建大豆壓榨廠,或擴建現有企業。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意在保護大宗產品的議價能力,爭奪國際話語權。
防止行業被外資掌控
據媒體報道,上述消息最早由國家發改委一官員日前在北京透露。措施出臺的原因是食用油產出業已經超過了需求,重復建設情況嚴重。去年年底,相關部門也曾作出相關決定,將外資在新建大豆壓榨廠的股權比例限制在49%。
此消息昨日得到了發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證實,但他表示具體細節不太清楚。據悉,發改委官員賀艷麗日前在北京召開的一個會議上表示,叫停新廠建設將有助于避免現有企業為在行業洗牌中生存而進行的“惡性競爭”,外資所有權限制了“中國在價格談判和保障供應方面的能力”。
國海證券分析師劉金滬透露,昨天他已拿到了發改委關于此事的文件,內容顯示確是此事。他分析,此政策的出臺,是為了防止大豆壓榨過度被外資掌控,保護國家在重要大宗產品上的議價能力。由此可見,糧油安全問題已經上升到了國家的戰略高度。
我國60%大豆靠進口
有統計顯示,以新加坡上市公司豐益國際為首的海外廠商,已占據了我國食用油行業50%左右的市場份額。行業內企業除了中糧外,很大部分為國際資本所控制。而自2003年以來,我國大豆進口量增長了兩倍。目前我國大豆市場的進口依存度已經達到了60%。
“大豆可以說是中國一個比較特殊的商品,目前我國大豆年需求量約5000萬噸,但其中有超過3000萬噸是從美國等國家進口的,國內的產量還不到2000萬噸,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了。”劉金滬稱,除了中糧外,國內其他大型糧油企業全都在外資的手里掌握著,如“金龍魚”是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食用油品牌,“外資的壓榨能力對中國的滲透是比較兇猛的。”
自去年以來,國內食用油價格持續飆升,其中豆油占的比重非常大。“我國雖然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但幾乎完全被外資所掌握,在國際上沒有價格決定權和話語權。和鐵礦石、原油等大宗產品也一樣,我們都是價格的接受者。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因此管理部門想改變這種局面。”
劉金滬分析,此政策實施后,有利于培養大型國有企業,使其有實力參與價格談判,提高我國的定價能力,爭奪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