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大豆需求分析
在大米、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品種中,大豆是我國自給率最低的品種。大豆的主要用途是榨油,其副產品豆粕可做飼料。我國大豆年產量1700萬噸左右,而需求量卻超過4000萬噸,需要大量進口已是不爭的事實。2007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比上一年下降了6.25%,又適逢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遭遇干旱,中國大豆2007年總產量減產247萬噸,對進口大豆的依存度進一步上升。
造成大豆大量進口的原因,主要是畜牧業發展需要大量飼料、油脂加工廠很多,高油大豆需求量大,而國產大豆含油量一般比進口的略低。進口大豆以轉基因大豆居多,而國產大豆大都是非轉基因大豆,于是許多人誤以為轉基因大豆好,非轉基因大豆差,使得以轉基因品種為主的進口大豆洪水般涌進中國市場。此外,在美國政府大力發展生物能源這個最佳“噱頭”支持下,玉米對大豆的“替代作用”導致玉米價格暴漲,玉米種植面積相應加大,從而壓縮了大豆種植面積,大豆產量減少,價格同樣暴漲。
為了滿足供應,2006年,中國大豆凈進口2800萬噸,約是國內產量的1.8倍,2007年大豆凈進口更是超過3000萬噸。2005—2007年大豆進口量占世界進口量的42%,預計2008年將達到44.7%,成為世界大豆第一進口國。
二、外資大豆加工企業搶占國內市場
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經歷了一條“大量兼并國內企業——全部使用進口大豆——國產大豆受到沖擊產量下跌——外資糧商全面掌握大豆市場定價權”的道路。
數據顯示,至今中國70%油脂加工廠是外資或合資企業,80%大豆壓榨能力為跨國糧食企業控制。在中國目前大豆加工行業排名靠前企業中,豐益國際(Walmar)、嘉吉、來寶集團(Noble Group)和益海,都為外資企業,中糧下屬大豆加工企業也大多有合資背景——以2006年為例,外資企業加工能力占了大豆加工業的1/3,實際壓榨量更是接近一半。目前中國每年大豆加工能力達到8400萬噸,實際大豆壓榨量不到加工能力的一半,在日產1000噸以下的中小企業中,半數停產、半停產或者倒閉。與依仗原料收儲和產地運輸優勢大舉兼并的外資企業相比,內資企業布局略顯滯后,面臨進一步的兼并和整合。
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后之手”。他們控制了美國、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場及全球運輸和倉儲系統,期貨市場的定價權被跨國資本牢牢掌控。有數據顯示,2007年,四大糧商毫無懸念地成為糧價上漲中的大贏家。2007年5月至11月,嘉吉凈收益同比增長了61%。邦吉在前9個月的凈收入增長高達107%。相對應,2007年度國內進口的3000多萬噸大豆大多是從國際糧商手中進口,因此也不難看出我們目前只能被動接受高價大豆。
三、信貸風險提示
外資壟斷趨勢明顯,內資大豆加工業面臨危機。近年來,外資企業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逐步壟斷大豆的國際貿易,并通過對國內企業的兼并參股等手段掌控采購權,獲得進口大豆的話語權,把我國大豆加工業作為變現國際貿易利潤的一個環節。目前,ADM、嘉吉、邦基、路易達孚等跨國公司占有了我國進口大豆量的80%,而全國仍在開工的97家成規模的大豆加工企業中,外商獨資或參股的企業年加工能力已占全國大豆總壓榨能力一半以上。大豆產業鏈中的外資壟斷趨勢日漸明顯,嚴重擠壓了內資大豆加工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大豆相關產業發展有完全受制于人的潛在危險。目前,我國的大豆加工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延伸到飼料加工、畜禽、水產養殖、營養保健、包裝、化工、環保、軍事、醫藥、紡織服裝、航空、航天等領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果國內大豆生產消亡,大豆將完全依賴進口,各相關產業的發展將受制于人,進而影響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我國食品營養所需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來源將受制于人。由于大豆加工和貿易已被外資掌控,如果大豆生產全面崩潰,我國的大豆供應及飼料工業、畜禽、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將全面受制于外國,傳統豆制品、肉、蛋、奶及水產品等的供應將面臨挑戰,嚴重危及我國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