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與豆粕、豆油作為原料和成品之間的關系,其價格間的波動趨同性強、關聯度高,這為在這三種商品之間進行跨商品套利提供了機會。與傳統的在兩種相互關聯商品期貨合約間進行跨商品套利所不同的是,一個單位的原料大豆所加工出來的兩種成品豆粕和豆油之間的比例是不同的,所以在這三種商品之間進行套利交易的數量也是不對等的,作為跨商品套利的高級形式------大豆提油套利需按照一個單位的大豆所加工出來一定比例的豆粕和豆油之間的關系進行跨商品套利。具體作法是:在購買大豆期貨合約的同時賣出一定比例的豆粕和豆油期貨合約,并將這些期貨交易頭寸一直保持到在現貨市場上購入大豆或將成品豆粕和豆油最終銷售時分別予以對沖。這樣,油脂企業就可以鎖定原料和成品間的價差,防止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損失,以達到保值經營的目的。
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當中,一個企業購進原料的價格加上企業的平均加工費用和適當的利潤,應當等同于制成品的銷售價格,所以原料大豆與兩個成品豆粕、豆油間存在著“100%大豆=18.5%豆油+79.5%豆粕+2%損耗”的關系,同時也存在“100%大豆×購進價格+加工費用+利潤=18.5%豆油×銷售價格+79.5%豆粕×銷售價格”的平衡關系(按進口大豆的平均含粕率79.5%、含油率18.5%計算),由此進一步得出,油廠的加工利潤為“利潤=18.5%豆油×銷售價格+79.5%豆粕×銷售價格-100%大豆×購進價格-130(加工費用)”(企業的平均加工費用按130元/噸計)。
從目前現貨和期貨市場的加工利潤情況看,至上周末,在大連地區進口大豆的進廠價格為4900元/噸,豆粕和四級豆油的出廠價格分別為3900元/噸和11600元/噸,現貨市場上企業的加工利潤為“利潤=18.5%豆油×11600+79.5%豆粕×3900-100%大豆×4900-130= 216.5元/噸”。通過計算可以看出,這樣的加工利潤顯然是企業可以接受的,但企業要鎖定這樣的加工利潤還需通過期貨市場來完成。
再看期貨市場,以9月合約價格為基準計算的加工利潤為“利潤=18.5%豆油×11338+79.5%豆粕×3633-100%大豆×5478-130= -622.23元/噸”(合約價格以5月16日收盤價為計);以1月合約價格為基準計算的加工利潤為“利潤=18.5%豆油×11334+79.5%豆粕×3499-100%大豆×4530-130= +218.5元/噸”(合約價格以5月16日收盤價為計)。
上述計算數據顯示,以9月合約價格為基準進行的大豆提油套利,加工利潤虧損較大,而以1月合約價格為基準進行的提油套利則盈利狀況較好,之所以會產生上述現象主要原因是作為原料的大豆,9月合約價格太貴,而1月合約價格則相對較為便宜。
由于2007/200/年度中美兩國大豆產量均大幅下降,庫存數量也大幅萎縮,再加上近兩個月來阿根廷農民持續罷工,這導致了全球大豆市場的銷售再次轉向了美國,從而加劇了美國陳豆庫存的緊張程度。作為新豆上市前的最后一個合約,9月大豆無疑處于青黃不接的境地,這正是連豆9月合約多頭主力敢于逼空的主要動力。而1月合約則是新豆上市最為集中的時期,顯然,1月合約大豆所面臨的壓力也是最大的,前一段時期,由于市場普遍對中美兩國2008年新季大豆的播種面積大幅擴張有所預期,這是導致連豆1月合約價格呈現相對低廉現象的主要原因。
5月9日,美國農業部在月度報告中第一次對2008/2009年度大豆市場的數據作出出預測,預計2008/2009年度美國大豆的產量為31.05億蒲式耳,總使用量30.73億蒲式耳,期貨庫存1.85億蒲式耳,庫存消費比為6.02%。這樣的庫存消費比預示了2008/2009年度美國大豆的供給狀況仍將處于緊張狀況,上周連豆1月合約價格明顯出現轉強現象與此不無關系,一旦連豆1月合約價格由弱轉強,那么,在1月合約上進行提油套利的機會就會喪失。
原料大豆價格的走強,必然會壓縮油廠的加工利潤,甚而導致加工利潤出現虧損,而目前,大連市場1月合約所提供的跨商品提油套利機會卻可以實現盈利,這正是油脂企業鎖定加工利潤、規避經營風險的難得機會。在操作中,企業可以對未來半年內加工大豆的數量逐月進行提油套利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