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加工壓榨 » 正文

還原“中國糧油第一案”

  作者: 來源: 日期:2008-07-21  
     王偉接管后的天津中盛,淪為他玩轉南北方市場的一顆棋子

    “這將成為糧油界近幾年來最大的商業詐騙,也是糧油圈里最大的丑聞。”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正在市場中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天津中盛盜油案。

    空蕩蕩的大廳,貼滿封條和裁決書的墻壁,也顯示出中盛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簡稱天津中盛),這個地處天津保稅區、昔日北方植物油重要流轉通道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6月中旬,杭州熱聯進口有限公司發現代理天津中盛的油品貨款不能如期到賬,而后存在該公司的油品也不翼而飛,隨即訴諸法律。天津中盛及其關聯公司“詐騙”一案由此浮出水面。

    然而,這座黑色冰山僅僅掀開了一角。和杭州熱聯有著相同遭遇的代理公司并不止一家。按照糧油行業間盛傳的說法,約有5萬噸棕櫚油經由天津中盛轉賣,且貨款下落不明。僅以目前棕櫚油市場價10000元/噸計算,該批油品價格約合5億元。同樣受牽連的還包括一些地方金融機構和現貨企業主。

    據此粗略計算,包括貿易公司提前墊付的貨款,天津中盛“預售”的客戶油品所得以及天津中盛和其關聯企業的固定資產銀行抵押貸款三部分,這一詐騙、騙貸案的最終套現金額將超過10億元。

    人們開始疑惑,天津中盛及其關聯公司發生了什么事情?巨款流向了哪里?其實,類似天津中盛和其關聯公司運營模式的公司在糧油界也不止一家,它們倒下后,能否給行業留下一些警示?下一個倒下的,又會是誰?

      東窗事發

    近一個月的時間,包括江蘇開元國際集團、浙江中大技術有限公司、恒豐銀行有限公司杭州分行、農行寧波分行營業部等多家公司和銀行,紛紛向當地法院起訴天津中盛及其關聯公司,涉及倉儲合同糾紛、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信用證開證糾紛、進出口代理合同糾紛等。

    以往,天津中盛與貨主簽訂“委托進口棕櫚油合同”。據此,貨主以信用證方式通過銀行支付貨款,并向天津中盛支付一定的代理費。棕櫚油(毛油)進口后,先存放于天津中盛的天津保稅倉庫,隨后再由委托進口方負責精煉銷售。現今,這些“棕櫚油”所剩無幾,一些代理公司白白墊交了貨款,也有貨主錢貨兩失。

    據了解,該案受害單位分布于浙江、天津、北京、上海、云南、江蘇等地的20多家進口公司,還有寧波農行和浙江交行等金融機構,涉及金額從百萬元到過億元不等。

    為確保存在天津中盛的油品不再繼續“丟失”,目前已有數十家貨主依法提請訴訟保全。且已經有保安駐守在油庫門口以測萬全。

    訴訟保全,也叫財產保全。它是指法院審理案件時,在作出判決前為防止當事人轉移、隱匿、變賣財產,依職權對財產作出的保護措施,以保證將來判決生效后能得到順利執行。具體措施一般有查封、扣押、凍結。

    記者從天津方面了解到,應客戶強烈要求,從7月11日起,存儲在天津中盛的中轉油(毛豆油)已經可以提取。但“預售”的棕櫚油仍下落不明。

    據《財經》雜志此前報道,受害單位多為資金實力雄厚的國企、上市公司、大型民營企業或三資企業。杭州、寧波、浙江、江蘇、北京、天津等地的受理法院因訴訟保全需要,凍結、查封了天津中盛幾乎全部資產和銀行存款。

    除天津中盛外,公開的被告方中,還包括上海譽宸投資有限公司、香港譽和投資有限公司、寧波杉科進出口有限公司、浙江省中光實業有限公司等。這些案件主要涉及信用證開證糾紛、金融貸款合同糾紛、進出口代理合同糾紛、倉儲合同糾紛。

    記者通過多方詢問了解,后四家公司都是以貿易為主的進出口企業。包括天津中盛在內,它們有個共同的利益相關人物——王偉。

    特殊油商王偉

    目前,天津中盛的實際控制人王偉已被通緝,而其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陳寶和負責銷售、中轉業務的副總經理白長敏已在警方控制中。

    據知情人士稱,陳寶系王偉的發小、同學;而白長敏早在王偉入主天津中盛前即在天津中盛供職。

    依照香港中盛糧油(1194.hk)于2007年6月6日發布的公告,香港中盛糧油將天津中盛全部股權中的60%、25%及15%分別轉讓給上海譽宸、香港譽和及浙江協凱,總價達3200萬元。

    至此,天津中盛實際已脫離了中盛集團公司,其實際控制人即為在江浙市場上“頗有名氣”的資本弄潮手——王偉。

    以王偉在2007年入主天津中盛的時間長短看來,其在國內糧油市場還稱不上老手,但由于他深諳資本運作,很快引起了糧油圈里各方人士的關注,成為糧油圈里“玩油賺錢”的商人。

    入主天津中盛之初,業內就已發現天津中盛經常采用“低賣高買”的手法進行短期融資,“今年開始,這種情況更加頻繁。”天津某油脂商稱。

    而預售客戶油品一事早已不是新聞,若不是此次東窗事發,這種“玩油賺錢”的方式可能還會持續下去。業內都知道這種(短期融資)的生意長不了,早晚要出事。

    “王偉很野。”在浙江投資圈內,王偉的投資風格頗有名氣。消息人士告訴記者,身處民間信貸盛行的江浙一帶,王偉早年曾經染指民間信貸(地下錢莊)業務,后投身房地產。將天津中盛收歸麾下后,其諳熟的民間信貸業務有了更加暢通的渠道:即通過短期獲得代理公司的墊付款和預售客戶儲油的貨款進行借貸業務,進而獲取暴利。

    上海一家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記者,天津中盛這次這么大的窟窿,可以初步判斷,因為是同一個實際控制人,因此之前的油和倉單可能都是虛擬的。“王偉只是把這個天津倉庫變成自己的融資工具。”

    據了解,天津中盛預備售出之時,有意的買家包括國內大型油脂企業,甚至外資(合資)企業,但由于大規模企業往往“審核嚴格、經歷過程繁瑣”,終未能成功。最后,王偉以相對低價勝出,解決了香港中盛糧油的燃眉之急。

    低成本的入主,再加上天津中盛本來不錯的物流、人員和經營資質,從此,天津中盛為王偉“玩油賺錢”提供了更直接的平臺。

    很快地,業內就將天津中盛和浙江協凱定為利益一致的行動團體,“通過浙江協凱買油會更加謹慎,基本上輕易不會和它們做生意。”國內某油脂企業人士稱。“他們是不安全的供應商。”

    不過,新班底下的天津中盛也有自己的“促銷”妙法,通常售價每噸比市場價低100元,由此吸引了不少中小客戶的眼球。而他們此舉的目的也很明顯,是為了套現,而不是經營糧油貿易。

    由于需要持續資金流轉,天津中盛需要不斷地“預售”和“補貨”(進口),這對棕櫚油的進口形成了“持續需求”,也給了馬來西亞市場的棕櫚油價格莫大的提振,以至于讓圈內想穩步做油的中小企業很難在國際市場拿到更為滿意的價格。

    行業人士稱,2007年國內油脂行業進口棕櫚油約為500萬噸,同期天津中盛全年進口量為30萬-40萬噸,約占行業整體份額的7%。如此計算,全年進口額則在30億元上下,如果采取“預售+促銷”的模式進行套現,再投入實際控制人慣用的資本領域,個中收益不言自明。

    該人士簡單估算,即使只是10%的回報(民間短期融資成本會更高),也是個不小的數字。更何況2006年以來,在證券市場的牛市行情下,“這種形式獲得的絕對是暴利。”

    中盛系疑惑

    盡管從股權結構上看,天津中盛早已和香港中盛糧油毫無關系,但有意思的是,被王偉旗下公司收購后,天津中盛的名號卻并未變更且一直延用至事發。

    作為國內精煉油的巨頭,中盛糧油在期貨市場上曾經頗有名氣。

    中盛集團1998年成立,總部在香港。集團旗下有4個全資控股公司。產業涉及糧油生產加工、國際貿易、中轉倉儲、港口分銷等業務以及投資、IT、生物化工、汽車倉儲等多種領域。“未來5年內,中盛集團將成為以糧油產業為龍頭的多元化的國際集團。”

    如果說到中盛集團以及中盛糧油的掌門人,就更不陌生了。現任集團總裁廉華,在2004年福布斯大陸富豪榜上,以0.79億美元資產排名第197位。

    “廉華估計算是運氣最差的,當年要上市,上市了就得公告自己的期貨虧損,結果一下子就再起不來了。”一位對早期中盛糧油熟悉的期貨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沒有2004年10月12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也許今天中盛糧油的日子會愜意許多。

    但是,上市后一年,中盛糧油就因為在美國芝加哥(CBOT)大豆和豆油期貨合約上做錯方向而導致巨虧。據知情人士透露,中盛糧油在早年間風光時期賺了錢,也投資了一些固定資產,其中包括天津中盛。

    由于投資了實業,這與中盛糧油早年的純貿易事務截然不同,固定資產的損耗和日常經營成本支出都加重了集團運營負擔。2006年,兩家地處鎮江和東莞的大型精煉廠相繼轉手他人,2007年,天津中盛亦被出售以緩解集團資金緊張局面。現在中盛糧油“只是個殼而已”,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從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香港中盛糧油一再披露,由于中國及國際食用油市場出現不利狀況,上市公司總資產產生重大損失。出售旗下資產,已成為集團公司套現的最有效方法。

    此前,2006年3月和6月,香港中盛糧油分別向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出售了其核心資產——中盛糧油(東莞)和中盛糧油(鎮江)兩大精煉廠。

    曾為香港中盛糧油的子公司,彼時的天津中盛主要經營食用油精煉及分提業務。出于集團需要,天津中盛最終難脫轉讓命運。

    騙局背后

    三方協議,實為兩方代表?當那些江浙貿易企業(代理公司)發現貨款全無的時候,天津中盛與委托代理公司的關系才讓受托代理公司恍然大悟。

    實際上,王偉接管后的天津中盛早已失去了其昔日經營和流轉的功能,淪為浙江協凱的一顆棋,成為其流轉倉庫。

    值得注意的細節是,此次受害的外貿企業雖多為國內大型公司,但都不是糧油圈熟知的貿易企業,換言之,受害的都是圈外人。

    “他們對糧油行業了解不夠,專業知識也有限,對這其中的利益關系更是一頭霧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油脂公司人士分析,“試問,三方協議,兩方為利益行動一致人,誰也不會輕易簽署這種協議。”

    在糧油行業摸爬滾打十個年頭,該人士還透露了一個細節,行業圈子里做生意,通常比較認同大企業品牌,如中糧、中儲糧等等。圈子里的公司一般不會跨出圈子做生意。

    “天津中盛被收購一年多了,到現在,我仍然不清楚和它做生意,公章上印的到底是天津中盛還是浙江協凱。”他說,“像天津中盛,已經深深印上了浙江協凱的烙印,那么代理方在進行代理生意的時候,就不得不注意這一點。這樣一來,真正糧油行業內的代理公司根本不會趟這灘渾水。”

    據了解,這些業外的貿易公司與天津中盛及關聯公司的代理費用遠遠高于行業一般代理水平1%。浙江協凱,本身也不是因為(需要)棕櫚油而做(交易)油,而是為了錢,它看重的不是植物油市場。

    顯然,受牽連的代理公司,如果不是圖更高收益,不會和浙江協凱做生意。更何況同處江浙一帶,這些代理公司對浙江協凱也應早有認識、甚至早有合作。

    實際上,浙江協凱玩轉南北方市場主要通過兩個公司——寧波杉科和天津中盛。只不過天津中盛因為是個實體公司而更加引人注意。寧波杉科在廣州也同樣有個類似天津中盛的中轉庫——東馬罐區。

    不過所幸,這次騙貸、詐騙事件,對糧油圈影響并不大,也沒有傳統的代理公司受到拖累。事發之后,反而肅清了整個市場。業內人士據此分析。

    如果真如眾家所猜測的那樣,關鍵人物王偉攜款潛逃,那么巨款最終流向了哪里?期貨界人士分析稱,以2007年以來農產品的牛市行情看,應該可以排除王偉及其下屬公司因期貨交易失敗致巨虧的可能。

    但是,從王偉本人的經歷看,很可能與節節下挫的股市和疲弱的房地產市場難逃干系。這對解釋其此前盜買客戶儲油套現以彌補投資和經營損失提供了合理依據。

    像浙江協凱這樣,不是為了經營植物油而從事植物油貿易的公司,不止一家,而浙江協凱及天津中盛此前危機,也給行業內此類公司敲了警鐘。如今王偉和協凱倒下了,但是,下一個瘋狂的資本賭徒又會是誰?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