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馬油脂的卷入,使得中盛糧油案的內幕進一步顯現。
本報記者通過多日的調查,目前確切掌握的信息顯示,因棕櫚油合同糾紛,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已將寧波衫科、東馬油脂訴至深圳市南山區法院,而現場封條顯示,法院已于6月20日,對東馬油脂的兩個油庫進行了查封。
查封東馬
7月20日上午,廣州保稅區金橋路15號的東馬油脂新油庫區,本報記者發現,其309和310號油庫上赫然貼著日期為6月20日的“深圳市南山區法院”封條。
本報記者經多方求證和調查了解到,因合同糾紛,原告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已將寧波衫科、東馬油脂訴至深圳市南山區法院,案件的起因與近日曝光的寧波衫科其他合同糾紛案別無兩樣。
因訴訟財產保全的需要,深圳南山區法院派出了嚴俊濤等三名執法人員前往東馬油脂查封了這兩個油庫。據了解,這次涉案的金額是13664009.73元,查封的財產以這個金額為限。從這次深圳法院貼出的查封清單可以看出,東馬油脂的309和310兩個儲油罐存儲的1184.7噸24度棕櫚油被該法院查封。
“很明顯,寧波衫科是南海油脂的中介客戶,而東馬油脂是代儲倉庫。寧波衫科和東馬油脂串通一氣,將所有權歸南海油脂的棕櫚油‘超賣’了。”一位對東馬油脂比較熟悉的同行對本報記者分析。
“超賣”路徑
本報記者了解到,此前,南海油脂與寧波杉科簽訂了《委托進口合同》:寧波杉科委托南海油脂進口24度棕櫚油。
交易中,寧波杉科聲稱自己要進口棕櫚油,但其自身信用證額度有限(僅為1500萬美元),便提出借用南海油脂的信用額度(南海油脂信用證額度較大,寧波杉科支付交易金額1%左右的代理費)。于是,南海油脂在商業銀行開具信用證,買進棕櫚油,在尚未收到寧波衫科款項的情況下,南海油脂便將這批棕櫚油存入寧波衫科指定的東馬油脂。
按正常程序,寧波杉科在交齊提貨款后,方能從南海油脂取得從東馬油脂提貨的提單,進而完成整筆交易。
但最終,在信用證到期后,南海油脂沒能收到寧波衫科的全部款項。寧波杉科未能全部完成付款,南海油脂拿提單試圖從東馬油脂提油變賣。孰料,這批所有權歸南海油脂的棕櫚油,已經被寧波杉科賣掉了。
于是,南海油脂將這兩家企業告上了法院。法院查封寧波杉科資產,發現其在三家銀行的總存款不到5萬元。而此前,寧波衫科的法定代表人徐松一再要求不要提油變賣,允諾會還款。
在中盛系列案中,寧波杉科均扮演關鍵角色。該公司雖然名為進出口貿易公司,但實際上進出口貿易的客戶聯系工作基本由總裁徐松一人負責,其余30位員工主要做資金往來業務。
記者獲得的近兩年(截至今年6月)杉科進口業務統計表顯示,十多家企業被牽涉其中。從2007年11月開始,其進口業務量明顯放大,每筆涉及金額也在增加,2008年4、5月更是達到了一個高峰。據統計,杉科2008年1月1日以后需要付款約7.59億元,其中,4月1日之后付款的業務筆數達到了105筆,涉及金額約5.04億元。
而據了解,徐松在寧波杉科也只是一個名義上的代表人,所有的財務大權均掌握在寧波協凱的董事長岑燕華手上,岑是王偉的親戚。而王偉,則是天津中盛糧油和寧波協凱的實際控制人。
記者了解到,此次同時卷入訴案的寧波衫科和東馬油脂,關系并不一般。“聽說王偉等人與東馬油脂的個別高管關系密切,所以,這種事情發生應該有關聯。”前述熟悉東馬油脂的人士透露。
****中盛糧油出售天津中盛食用油資產
就在中盛糧油(天津)公司因盜賣代儲油案而備受關注之時,其曾經的兄弟公司——中盛食用油(天津)公司也面臨資產被母公司出售的命運。
7月22日,中盛糧油工業控股有限公司(1194.HK,簡稱“中盛糧油控股”)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旗下的中盛食用油(天津)已與天津龍威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簽署資產轉讓協議。根據協議,中盛食用油(天津)公司將把生產小包裝食用油的若干土地、設施、設備等資產,以42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龍威。
有評估顯示,上述資產賬面凈值約為3541萬元,相對于4200萬元的轉讓價格,顯然溢價有限。對此,據知情人士透露,中盛食用油(天津)公司已經停產多日,只有少數工人負責看守。
事實上,中盛食用油(天津)公司和爆發盜賣代儲油風波的中盛糧油(天津)公司原本同屬中盛糧油控股旗下。2005年,由于中盛糧油控股炒美盤大豆期貨巨虧1.8億,中盛糧油控股決定套現旗下子公司。
據中盛糧油(天津)內部員工透露,當時,同位于天津港保稅區東方大道58號的中盛食用油(天津)和中盛糧油(天津)都在轉讓的計劃之內。不過,接盤中盛糧油(天津)的寧波商人王偉對中盛食用油(天津)的業務不感興趣,才導致中盛食用油(天津)仍舊保持在中盛糧油控股系統內。“中盛糧油(天津)轉讓后,中盛食用油(天津)幾乎就停產了。”該員工說。
據記者了解的情況,在轉讓中盛糧油(天津)的同時,中盛糧油控股還先后向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轉讓了中盛糧油(東莞)公司和中盛糧油(鎮江)公司。
有意思的是,在大量轉讓旗下糧油子公司的同時,中盛糧油控股旗下的食用油子公司卻大量保存下來。據中盛糧油控股網站資料顯示,除中盛食用油(天津)外,該公司旗下還擁有中盛食用油(鎮江)等公司。
不僅如此,中盛糧油控股在2007年6月曾明確表示,將重新定位集團業務重心,將重點發展小包裝食用油業務。
為了加強小包裝食用油業務,該公司不僅把轉讓中盛現代儲運(鎮江)有限公司和中盛蛋白生化工程(鎮江)有限公司全部股權的部分收益投入到該領域,甚至有消息稱,中盛糧油控股有意引入外資策略股東,以幫助拓展國內零售包裝品牌食用油業務。
那么,致力于做大小包裝食用油業務的中盛糧油控股,為何又要轉讓食用油子公司資產呢?有業內人士推測,這或許與中盛糧油(天津)的倒賣代儲油風波有關。據悉,倒賣代儲油風波涉及金額超過10億元,目前,中盛糧油(天津)相關資產已被查封,整個中盛糧油(天津)也早已無人開工,處于癱瘓狀態。
對此,中盛糧油控股董秘林曉麗并不認同,她表示,此次出售只是賣掉中盛食用油(天津)的部分資產,而非轉讓整個中盛食用油(天津)公司。不過,她拒絕透露進一步詳情。
而接盤上述資產的龍威就在中盛食用油(天津)公司附近,二者同在天津保稅區。據了解,龍威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天津市聚龍貿易有限公司,近年來,龍威擴張迅速,業務涵蓋油品提煉、加工、儲存、運輸等領域。
“龍威接盤或許與其擴張有關。”上述知情人士推測。據悉,龍威的擴張步伐一直沒有停止。兩個月前,該公司剛投資12億在靖江修建糧油加工項目。據悉,該項目一期工程預計明年6月初建成投產,年產值可達35億元,預計到2010年項目全面建成后,可形成50萬-70萬噸的油脂生產能力,年產值達75億元,有望成為華東地區食用油日分提能力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