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礦估值高點之際,中盛糧油覬覦金礦業務,力圖入局礦業,這是中盛糧油再一次自我救贖,抑或是暗藏風險的南柯一夢?
中盛糧油擬購采金礦許可證
23日晚間,中盛糧油董事會表示,已透過其全資附屬中國貴金屬資源與HarmonieDevelopments訂立無法律約束力之意向書,中國貴金屬資源可能收購AbleSupplement連同其持有中國開采金礦許可證的內蒙古赤峰永豐礦業之全部股權。
據了解,中盛糧油已經要求上述賣方在此后6個月內不得與第三方進行接觸,為此,中盛糧油支付5000萬港元訂金。
知情人士表示,中盛糧油此番意圖明顯,“中盛糧油早有戰略轉型之意,永豐礦業的開采金礦許可證正是其所需要的。”
記者查詢工商登記資料獲悉,永豐礦業成立于2005年年初,主營業務為有色金屬礦的開采及加工。永豐礦業自2005年11月12日獲得一年期金礦開采許可證。
而內蒙古當地2006年的采礦權審批結果及公告顯示,永豐礦業擁有三座礦山,分別位于何家溝4號脈、石頭道采區67號脈以及柳家梁采區10號脈,何家溝4號脈礦山許可已于去年12月6日到期,而后兩者有效期則為2009年12月6日。
此前,中盛糧油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廉華曾多次表示,中盛糧油已有向新業務領域拓展的戰略性意向,“以發現新的業務增長機會。”
然而,分析人士對此表示出了擔憂。海通證券有色金屬行業分析師楊紅杰表示,目前金價處于牛市高位,金礦估值也隨之水漲船高,在此時意向購買金礦,難以避免今后出現巨大風險,“今后金價還會不會像如今這樣理想還很難說。”
楊紅杰還表示,跨行進入金礦行業更是一大挑戰,“沒有相應的人才及技術團隊,成本核算也需要相應經驗,入主金礦將對資金流帶來極大壓力。”
上半年毛利不足457萬港元
2007年6月,中盛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盛天津)稱因中國及國際食用油市場出現不利狀況,出現巨額損失,無奈之下以不到3000萬元低價出售。同在6月,中盛糧油將中盛鎮江以1.77億元左右的價格轉讓至中儲糧,全資公司SupperUnit以及AbleRich也同時將所擁有的現代儲運 (鎮江)和中盛蛋白生化工程全部資產以近9000萬元的價格轉給中儲糧,中盛糧油BVI也將東莞中儲糧賬款轉讓給中儲糧。
至此,中盛糧油完全退出了其經營8年之久的華北食用油精煉業務,全面專向小包裝食用油業務。
然而,中國及美國等主要大豆產地的大幅增產預期使國際大豆及豆油期貨價格在2008年年中迅猛下跌,下游食用油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使中盛糧油主營業務再度遭遇重創。
中盛糧油2008年半年報顯示,其小包裝油業務銷售額僅為7000萬港元,毛利不足457萬港元。中盛糧油表示,食用油價格由罕見歷史高位急劇回落,至今仍跌勢未止,已經不得不通過市場集資和出讓部分資產的方式,獲得足夠業務發展資金。
東方艾格食用油分析師陳麗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食用油價格的下跌對中盛糧油主營業務的更大沖擊或將在第三季度集中爆發。現在食用油生產商的國內原料主要是去年9月收獲的大豆批次,購入時期在去年10月至今年3月,而那時正是大豆價格歷史最高的時期,“3月后,大豆期貨價格迅猛下跌,食用油價格也應聲下滑,這就給食用油生產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據東方艾格測算,食用油生產商上半年壓榨一噸的利潤還能維持在微利水平,而進入下半年,虧損將紛紛出現,“據對8月食用油生產的測算,壓榨一噸豆油將虧損300~400元。”
這顯然對目前以食用油為主業的中盛糧油不利。
相關鏈接
中盛糧油歷年盈虧情況
2000年,中盛天津由中盛瑞富國際貿易(天津)有限公司變更為現名。其后中盛天津經營范圍中也首次出現了油脂、油料業務,主要從事生產、銷售、中轉、儲存油脂、油料、飼料及飼料的原輔料。
2001年,中盛天津明確經營植物油脂、油料,實現利潤1558萬元。
2002年,正式成為中盛糧油BVI子公司、中盛糧油子公司控股公司之后,中盛天津開始發力,在各地設立辦事處,成立油脂配送中心,實現利潤4613萬元。
2003年凈利潤達到6495萬元,2004年則為5125萬元。
但國際期貨市場的風云突變讓形勢急轉直下,中盛天津由此大虧。
2005年9月中盛糧油炒美盤大豆期貨虧損1.8億元。
2005年,中盛天津虧1.2億元。
2006年則虧1.6億元。
中盛糧油2007年6月6日公告顯示,中盛天津資產抵押擔保近1.9億元。此后不得不將中盛天津以3200萬元的價格賤賣給王偉。
目前,中盛糧油的資金鏈情況仍然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