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強說,15年來大連商品交易所一直致力探索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功能、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的有效途徑,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成長為中國三大商品期貨交易中心之一和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農產品期貨市場。其中,由大豆、豆粕、豆油和棕櫚油構成的油脂油料期貨市場表現尤為突出,反映和見證了大商所整個市場的成長歷史。目前,以大豆、豆粕、豆油和棕櫚油為主的油脂油料期貨系列品種,已成為大商所的主力品種,成交量占交易所總量的70%以上,成交額占總額80%以上。
他說,期貨市場既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又是期貨品種相關企業規避風險的重要工具。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表明,有市場就會有商品的價格波動,而有價格的波動就會有風險。近幾年來,油脂油料現貨市場先后經歷了幾次大的波動,給相關企業經營帶來了很大風險。但隨著油脂油料期貨市場功能逐步發揮,這種波動給相關企業帶來的沖擊在逐漸減弱,油脂油料行業整體抗風險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他介紹說,2004年大豆價格風波就擊倒了一批企業。當年,國內大豆價格從4000元/噸跌至2500元/噸,國內一些企業由于沒有學會用期貨工具管理風險,因此陷入困境,從而引發行業格局大變革;而今年以來,大豆價格從5800元/噸下跌到3000多元/噸,但大批企業通過期貨市場套期保值,防范了價格下跌風險。因此這次風險雖然比2004年更大,但受傷的企業無論在數量還是在程度上遠低于上次。
他透露,目前油脂油料相關加工、貿易行業中約有1萬多家企業在大商所開戶從事期貨交易,以糧油企業為主的法人戶盡管只占4%左右,但其交易量達到了總規模的10%-20%、持倉量則占50%左右。許多油脂油料企業利用期貨手段回避了價格波動風險,鎖定了經營利潤,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今后,大商所將進一步加強產業拓展工作,支持包括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各類產業客戶和中介組織參與和利用期貨市場,研究改進套期保值管理辦法,促進現貨企業理性、高效地參與期市避險,促進期貨市場、現貨產業之間形成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