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蔓延,我國的食用油市場也受到巨大 的壓力。特別是2007年下半年開始到2008年下半年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食用油價格經歷了一個瘋狂的“過山車”升得快,跌的也快。而形成這種變 化的主要原因似乎都是油脂原材料價格變化。而這些油脂原料價格降低的主要原因也大都是“受天氣原因影響“,以大豆為例,全球大豆三大生產國——美國、巴西 和阿根廷的大豆總產量大幅減產,由于出口大幅下滑,國際市場大豆價格迅速上揚”,幾乎相似的理由,美國等國發生了金融危機,造成消費減少,國際市場油脂價 格又迅速下滑。這個理由從分說明:國內的主要油脂原料價格始終是隨著國際價格的變化而變化。泱泱大國的食用油價格只能隨市場變化而動,沒有多大的抗衡能 力。面對這樣的國際環境,國內食用油加工企業為什么就如此不堪一擊呢?是哪些失誤導致了今天的結果?
二、引狼入室,卻沒有防狼準備是第一步失誤。
首先當 我國開始引進國際資本和國際食用油加工企業時,國內的油脂加工企業幾乎都是“嬰兒”,而且全部都在各自為戰,其目標主要是滿足“本地區的人民生活需要”, 僅有很少富余的食用油進入市場。小農思想和淡漠的市場意識給國際資本和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肥沃”的膨脹環境。這些外資企業迅速在國內沿海開放地 區和國內重要的地區排兵布陣,做好了充分的戰斗準備。聰明的外資企業,悄悄地占據了,不被重視的油脂加工行業,而且其布局也很巧妙。這些企業首先在沿海地 區建廠,非常方便進口原料。這一形式明顯是為了滿足進口加工,在國內銷售的目的。這樣布局之后,又及時選擇在內地中心城市建廠。通過這一戰略,外資企業已 經覆蓋了國內主要地區,完成了布局。
其次國家積極扶持的政策,為外資油脂企業的騰飛提供了政策保障。眾所周知在2001年以 前,油料作物的進口是需要許可證的,油脂的進口也在2006年取消進口許可證。而此之前的外資油脂加工企業都擁有大量的許可證,這一政策使原本就利潤極低 的國內油脂加工企業,處在了又一個不同的平臺。這也為外資油脂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增添了強大的動力。
再看國內企業,雖然也有一些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但是都是區域性加工企業。而且加工的食 用油也是以初級產品為主,散裝油為點綴,幾乎沒有市場推廣的概念。而國內為數不多的大的糧食企業對食用油加工企業是不屑一顧的,因為對這些企業來講,手握 國家大宗糧食及經濟農作物的進出口業務,就已經賺的疲勞了,那還有時間眷顧小小的油脂加工行業。
而在種植業,對油脂原料的生產也僅僅是停留在原有品種的保持上。這一切對于外資油脂加工企業來講,都是那么無力和無謂。根本不能影響這些外資企業的發展。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所有東西都缺,因此食用油更是稀缺資源,國家鼓勵外資油脂加工企業建設,為有效解決國內食用油的供給問題做出 了無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給國內油脂加工企業的飛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但是從各方面看,沒有人在當時就能預料到油脂加工企業能夠影響到民生。也就是說油 脂加工行業還沒有準備,狼就來了,當這些企業開始有警覺時,狼已經遍布各主要地區,國內油脂加工企業猶如一個被欺負的小孩,力求獲得家長的支持一樣,又試 圖努力尋求政府的保護,力求靠政府保護來求得油脂加工企業的生存。
三、各自為戰,國內油脂加工企業面臨“雞肋”問題
由于先天性因素,國內的油脂加工企業大都建在以地區級為單位的范圍內,這些企業基本上是依靠本地生產的油脂原料為生。而建設之初大都是為了滿足本地區人 的消費需求問題,因此生產規模都不是很大,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力。而當地生產的原料基本上都是由傳統種植業產生的,含油率很低、原料分散,這些都給企業收購 增加了很大成本。
正是基于這種情況,國內的油脂加工企業還存在著分布廣泛、相互競爭的問題。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跨地區銷 售的食用油不多,油脂加工企業也是在為滿足自給自足的主導思想下建設的。在人口密集區的縣級區域內就有好幾家油脂加工企業,更別說地區級區域了。由于各自 政府都想把自己管轄區的企業做好、做大,這樣就出現了省級政府、地區及政府、縣級政府甚至鎮級政府都有做好、做大油脂的規劃。這樣的規劃造就了同步增長的 油脂加工企業,也造就了同步增長的油脂原料市場缺口。當這種各自發展的現象到了一定時期,自然就產生了加工量嚴重不足的問題,使本地油料作物供應嚴重不 足,外購原料成為必然。然而油脂加工企業是一個利潤極低的行業,原料采購資金需求量又很大,特別是外購原料,需要更充足的資金支持,而資金支持又是一個難 以逾越的障礙。油脂加工企業經營風險很大,市場稍有變化,企業就有感受。這些企業是“銀行不敢貸款,政府又支持不起,自己又走不動”。這艱難的選擇使許多 油脂加工企業就成了當地的“包袱”,“扶不起又甩不掉”。
四、原料進口暫時緩解企業壓力,多頭采購授人以柄
進口原料由于是海運,規模大,費用低,原料品種又好,自然就有競爭力。外資油脂加工企業大都建在沿海地區和離海港不遠、交通運輸方便的內地。因此在原料運輸和原料保障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
同樣由于先天性因素,國內的油脂加工企業大都建在以地區級為單位的范圍內,基本上是依靠本地生產的油脂原料為生。因此生產規模都不是很大,缺乏市場競爭 力。而當地生產的原料基本上都是由傳統種植業產生的,含油率很低、原料分散,這些都給企業收購增加了很大成本。由于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在相同市場中,國 內食用油的成本無法與進口企業相比。因此單從原料這方面來講,國內油脂加工企業根本沒有與外資油脂加工企業競爭的實力。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取消了包括食用油 在內的許可證制度,我國油脂加工企業也可以直接進口原料。而且問過還是原料進口大國,遺憾的是,國內油脂加工企業根本沒有進口原料的主導權。這一方面是由 于油脂加工企業地區性分布,各油脂企業都需要原料,滿足本地區的需求,再兼顧銷往其他地區。因此各企業自我采購的積極性很高,試圖打壓臨近地區同行的積極 性也很高。如此這般,給國外賣家可是提供了良好的豐富客源,而這個客源大都來自中國。這種多頭采購的行為,直接給國際賣家提供控制中國原料價格的機會。國 內地區性油脂加工企業,往往都肩負著當地植物油料深加工的責任。這種責任也使得這些企業不敢放手加工進口原料。
經過十幾年的發 展,目前國內食用油加工企業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集中,但是仍然沒有擺脫各自為戰的局面,因此在原料進口采購中缺乏集體的力量,給國外供應商待價而沽以可趁 之機。有報道稱:外商利用低位進口成本,在大連國產豆類期貨進行套保避險,大豆、豆粕、豆油都成為其兌現利潤的場所。而各自為戰的進口結果是過度依賴大豆 進口,使得我國沒有在大豆期貨市場上的話語權。同樣的結果也在菜籽進口中存在。
五、差距
表面 看;通過直接進口原料進行加工,使國內油脂企業同外資油脂企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而且這也是目前國內很多人的認識。實際上國內油脂行業和外資油脂加工企 業根本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線上。首先是生產設備的差距。看一下外資企業的設備,全是進口的。而國內企業幾乎都是混裝的:即一般性設備用國內產的,重要設備用 進口的。這樣的設備,生產成本,各種指標消耗都比進口設備高。也許有人會說我“崇洋媚外”,但是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其次是技術上的差距。這里說的技 術,不是加工過程的技術,也不是操作技術,而是產品開發的差距。外資油脂加工企業在產品的儲備上顯然要遠勝于國內企業,雖然食用油是一個傳統行業,但是對 食用油的研究并沒有停止。因此外資企業會在一定的時候,推出一個新的產品。第三是觀念上的差距。外資油脂加工企業開始把產品推向市場是通過市場手段,而國 內企業則是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涉入市場,一個是市場經濟,一個是計劃經濟。現在國內企業也開始采取市場手段了,這個差距已經不大。
目前以中糧集團為代表的國內糧食企業,也開始在沿海地區建設大型油脂加工企業,試圖抗衡外資油脂企業。似乎二者處在了同一等級上,但是這些都是初級水平 的競爭,而且中糧集團以進口油脂原料為主體的油脂加工模式,只是暫時解決了國內油脂的供應問題,沒有解決進口油脂原料對國內種植業的沖擊,而這種僅限于戰 術對抗層面的競爭行為模式ong還會加劇國內油料作物種植難度,傷及國內農業。
六、有效保護國內農業經濟類作物,刻不容緩
前面說道:國內地區性油脂加工企業,往往都肩負著當地植物油料深加工的責任。而這一責任也為拉動當地種植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當地經濟發展,繁榮 社會、改善民生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不可否認的是,國內主要大宗油料作物在品質上與進口油料作物的含油率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這個差距來自于 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之間。國外目前普遍種植的是轉基因菜籽和轉基因大豆,這種轉基因農作物,含油率比國內相同作物高3%左右。當然這也主要限于大豆和菜籽 這兩個方面。而大豆的主要產區在東北地區,菜籽的主要產區則分布面較廣,涉及面也大。其中大豆受到的沖擊是最嚴重的。這些沖擊直接威脅到國內許多地區的農 業生產,嚴重影響到國內“民生”,給社會安定帶來了隱患。因此有效保護國內農業經濟類作物,也是為了保持和諧發展,促進社會穩定,保護民生的需要。
據了解,目前在全球23個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中,有12個國家種植了轉基因大豆。美國、巴西、阿根廷是轉基因大豆主要生產國,美國轉基因大豆種植率 91.9%,阿根廷90.4%,巴西70.3%,它們產量占全球轉基因產量82%,占全球出口量的90%,而進口國中國排在第一位。
大豆起源于中國,20世紀50年代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其后優勢逐漸消失,目前已經演變到傷害農業農民種植積極性的地步,保護國內 油料作物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必須常抓不懈。國家把農業問題作為今后政府工作的重點,也充分說明國家 對農業的關心,對民生的重視。
七、對油料作物保護的探討
保護有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分政府支持和產 業保護兩個方面。政府方面的支持應該有多種形式,在這里只探討與油料作物有關的政府支持。政府支持應該主要在建立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機制上下功夫。這首 先是建立健全對農業的投入保障機制。通過這一機制的建立,使農業自生產初期,就在政府的大量補貼支付等方面得到支持,而政府的財政投入則主要是通過財政預 算來實施。同時要制定多種農業持續發展計劃。如"穩定農民收入"、"加強農業教育、提高科研技術水平,加快推廣新農業技術"等等。確保證農民有穩定的收 入,從而進行資本積累。其次是加強對農業資源的保護和保護性利用,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優選,我國已經形成了優秀的農業資源,而且這些資源豐富多樣,分布廣 泛,也有特殊優勢。政府可以通過加大科研投入來開發這些優勢資源。
第三是積極支持和不斷完善農業商品化所必需的交通運輸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建設。這樣非常有利于農產品的流通,也有利于保護農民利益。
第四是積極扶持農村走綜合性農業合作發展的道路,提高規模化種植水平,有效降低勞動成本。綜合性農業合作組織的建立,可以通過生產互助、生活互助、共同 交流、共同購銷、共同消費等方式,能夠極大地改變小農戶孤立無援的狀況。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合理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價格,可以通過集體簽約、批量采購、 信息交換、抵押貸款、等方式形成集體性的公共資產,使農民的收入和資產得到有效積累,由此而得到了組織保障。這樣以來,油脂企業在原料收購是的成本也大大 降低。
關于保護價收購的問題,我認為不宜多用,首先這只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行為,有時保護價根本就沒有市場價有吸 引力。而且這種保護行為即容易引起爭議,又是事后“作為”,屬于被動保護。另一方面保護價過高,又會引起其他農副產品聯動漲價,對市場穩定起到副作用。因 此對農業的支持,應該建立在加大對土地的持續性投入,增加土地的保護性耕種的基礎上,通過提高效率、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等方面,使農產品更具 競爭力的方向上。這種先期保護的做法也是一些先進國家采用的。
在產業方面的保護,主要是油脂企業的自我保護。首先是成立行業 協會,由行業協會組織協調、組織、指導、推廣新技術。通過行業協會進行技術交流,相互促進企業發展,努力開拓新市場,研發新產品。其次加大科研投入,有效 延長產業鏈,開發處各具特色的產品,增加企業在行業的競爭力。雖然國內的油料作物,在某些方面與進口作物沒有優勢,也應該看到國內作物也有自己的特點,以 大豆為例:國產大豆的營養成分相比轉基因大豆有一定優勢,特別是大豆異黃酮使用價值的發現,把我國大豆的深加工推向歷史新階段。大豆異黃酮以其防治中老年 骨質疏松癥和更年期綜合癥以及治療生殖系統癌的獨特效果,被世界列入十大最佳投資項目之一。而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異黃酮含量高達2‰至4‰,遠遠高于進口轉 基因大豆,這些優勢給保護國內相關農業提供了支持。也就是說有效延長相關農作物的加工產業鏈,深化加工技術,是可以起到保護國內農業的目的。第三是各地油 脂加工企業應該充分發揮各地的特有資源,發展特色食用油,以回避大宗油脂加工企業的沖擊。這也是小規模油脂加工企業應對當前油脂市場危機的一種方式,就是 通過地緣優勢和特有資源優勢,積極進行市場細分和差異化市場爭奪,以求的企業的有效發展。油脂加工企業雖然受市場影響最大,但是這些企業應該積極行動,努 力在產品的科研開發上下功夫,盡最大力量有效延提高產品附加值,挖掘原料加工的深度,形成各自特色油脂及相關產業,形成特色油脂產業鏈條,提高企業的市場 競爭力。這也是中小企業生存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小企業摒棄簡單初級產品加工模式,向更高層次的深、精加工模式轉移的一個機會。
政府對產業的支持,首先是在科研技術的支持,通過優惠、扶持等方式,幫助企業進行有關油脂原料的科研開發和應用。其次是積極向油脂科研單位提供先進的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保證企業能及時獲得最新的科技動態,為企業科研提供最新信息。
由于國內油脂加工企業對當地農業產業的深加工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國內油脂企業應該緊緊圍繞本地經濟發展,同時中國油脂加工企業應該充分抓住目前世 界經濟危機的時機,苦練內功,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在特色上很下功夫,采取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牢牢握住廣大的農村市場,之后再以具有特色的產品進 軍城市。這樣即發展了企業,又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我們應該及時反省自己發展的失誤,主動在市場中奮斗,在得到市場錘煉的同時積極發現市場機會,早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多種油脂加工結構并存,有長期發展戰略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