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因素,是導致大豆市場異常的一個重要原因。內外價差,左右了市場的取舍、起伏,最為突出的是大豆。據有關油料加工企業測算,年初進口大豆的價格在每噸3500元左右,企業每加工一噸可獲利約200元,而加工國產大豆只能保本甚至虧損。去年10月以后,受經濟危機影響,國際海運價和大豆價格明顯下跌,國產大豆價格遠遠高出國際市場的平均水平,中國因而成為大豆“價格高地”,國外轉基因大豆趁勢蜂擁而入。有關專家分析指出,1995年我國進口大豆只占總供應量的7%左右,以后逐年上升,到2008年,這一比例已達69%,預計今后幾年還將持續增加。國內外市場的對接,使占據價格優勢的“洋豆”形成了強烈的沖擊波。
油脂油料加工能力的“神速”擴張,。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山東,去年山東大豆進口量達到839.1萬噸,占全國進口總量的22.4%,比上年增加230.7萬噸,增幅高達37.9%,而2007年已比2006年增加進口30%多。連續增長的主要動因就是一批加工企業陸續投產使得產能急速提升。數據顯示,目前山東日壓榨大豆能力達到5.5萬噸,年可加工大豆1650萬噸。現在全國年加工能力超過200萬噸大豆的省市已有7個,除去年進口大豆狀元山東外,位列榜眼、探花的江蘇、廣東分別進口了675.5萬噸和597.2萬噸,后起之秀的天津,去年進口量增幅位列全國第一,實際進口大豆273.1萬噸,但后勁十足,僅某大集團今年4月啟動的一個糧油綜合加工項目建成后,油脂油料年加工能力就將從目前的800萬噸擴張至1500萬噸,進口大豆將是主要的原料來源。
產能的迅速擴張固然與國內旺盛的需求有關,但由此帶來的貿易失衡以及對國內相關產業的強力沖擊,卻是始料不及的。以“洋豆”為主要“食糧”的強大油脂加工業,難免又重蹈前幾年鋼鐵加工業不得不強吞鐵礦石價格瘋漲苦果的覆轍,進而帶動國內食品市場大幅度波動。
不久前,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目前的全球危機已經從金融行業轉為實體經濟的問題,而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產能過剩。作為世界加工大國的中國,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多種原因使中國的金融市場在第一波世界經濟危機中沒受大挫折,我們千萬不能因此而掉以輕心,忽視經濟結構方面的嚴重潛在矛盾,放慢調整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