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建廠目的很明確,就是直接消化進口轉基因大豆,節省生產運輸成本。”吉糧集團投資總監張吉祥表示,這項合作目前早已達成口頭意向,正在有序推進,“成功可能性很大。”
進展:吉糧謀劃珠海重拾“油脂業”
“兩家公司高層人士的商討,到現在為止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昨天上午,張吉祥介紹,紅嘴集團是省內最大的油脂企業,目前每年生產可加工油脂油料90萬噸,吉糧集團之所以選擇與紅嘴集團合作,看中的是紅嘴在人才、技術、市場、品牌等方面的優勢。
吉糧在開展油脂加工業務時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吉糧集團副總經理左洪生日前表示,吉糧幾年前旗下公司就生產過油脂,對這項業務并不陌生,但2006年前后集團放棄了這部分項目。
他介紹,吉糧集團是國內第二大糧食企業。近兩年大豆期貨價格劇烈波動,集團積累了大量經驗,有利于在油脂經營中規避風險。僅今年上半年就進口大豆64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50.4%,僅上半年就完成全年利潤的110%。
吉糧集團為減少進口糧食運輸成本,積極在沿海港口布局。今年5月,吉糧集團與珠海港集團剛剛簽訂協議,合作建立珠海高欄港30萬噸倉儲物流項目,一期倉儲能力4.6萬噸。“如果合作成功,進口大豆可以直接進入油脂加工廠進行加工,比使用東北大豆生產節約20%的成本。”吉糧集團副總經理左洪生表示。
同時他認為,過去集團在糧食運輸過程中,由于受發運時間、銷區價格波動頻繁、港口庫存及保管價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能保證每一批糧食到達南方港口后都能按預期價位銷售,在銷售上很難有效地把握機遇,掌握主動。將來可以有效地扭轉糧食銷售的被動局面,使糧源及銷售方面的優勢得以充分的發揮。
實際上,此次合作并非兩大巨頭第一次。業內人士透露,2004年四平紅嘴油脂有限公司就曾與吉糧進出口有限公司在廣西欽州共同組建了一家綜合性大豆榨油及提煉廠,而紅嘴集團在南方油脂市場也有一定知名度。
趨勢:北方油廠“南遷”成風
“北方油脂企業在沿海建廠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機構油脂油料分析師陳麗娜介紹,今年4月中糧的天津糧油綜合基地項目正式啟動,之所以把地點選在了天津,是更多地考慮到進口大豆的便利性。
此外,九三油脂2004年已開始在沿海建廠,當時業界對此多有非議,但隨著今年國內大豆收儲政策的實施,國內豆油企業開工不足,更凸現了在沿海建廠的優勢。
“同樣一噸豆油,在南方沿海港口直接加工可以節省150元到200元/噸運輸成本,這對于一個年產60萬噸的油廠,意味著每年節省近億元的成本,精明的商家便會選擇在沿海建廠。”省糧食廳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笑然表示,不僅運輸成本減少,進口大豆原料相比國內大豆原料的價格更低,僅今年上半年進口大豆價格平均低于國產大豆300元/噸。
北方油脂加工企業因無法收購本地大豆,進而南下建廠的現狀,讓進口大豆的大舉進入難以避免。
專家:坐失良機不如走出去
大量油脂企業在沿海建廠,也導致了進口大豆持續增加,國內產能過剩。據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機構統計,目前我國油脂企業產能將近8000萬噸,但實際需求只有4000多萬噸。產能過剩一半以上,企業開工率最高的只有50%。
國內大豆加工能力嚴重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吉糧、中糧糧油巨頭為何仍在建設油廠、擴大產能。省糧食廳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笑然認為,從長期看目前在中國食用油市場上,將形成寡頭競爭局面,我省中小油脂企業與其坐失良機,不如走出去才能避免淘汰的厄運。
“當時全省有豆油加工企業30多家,幾乎每個縣都有生產能力。”劉笑然介紹,從2002年開始我省相繼建成投產紅嘴集團、吉林德大、東北高速等多個大豆深加工項目。但與國內外糧油巨頭相比,我省大豆加工企業無論在資金、技術上,還是在規模、原材料上,都處于明顯的劣勢。并且在低價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沖擊之下,弱勢民企只能被動地被市場選擇,遭受擠壓。目前省內生產規模在1000噸以上油脂企業僅剩四平紅嘴仍然在生產,而東北高速、德大都已經停產。
“四平紅嘴與吉糧合作南下建廠,無疑增強了企業實力,規避了經營風險。對兩個企業來說是雙贏。”劉笑然認為,吉糧集團是我省最大糧食購銷企業,而油脂一直是企業的“短板”。如果珠海項目開工建設,將增加吉糧在糧食深加工方面的實力,提高企業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