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去年十一前,中儲糧拋售20萬噸食用油儲備調節價格。調查發現70%讓跨國糧商買走了,這就讓國家的調控在一定程度上失靈。
與韓國全民游行抵制進口美國牛肉阻滯本國肉牛生產不同的是,中國在大豆這個問題上愿意嚷嚷兩句的也只有媒體了,此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一位王博士曾經還表示,外資的大豆進來不應該恐慌,而只要“理性對待、合理利用”。如何利用?
在2004年,大豆問題就已經讓中國的大豆生產企業大受其害,依賴CBOT在期貨市場上將原來的大豆價格從220美元/噸霎時提高到391美元/噸,此后價格時有回落,但最高時甚至達到了600美元/噸。
在漲價之前,國際糧商已經在貨源和銷售渠道上作了多年的布局,不但壓制了國內豆農生產的積極性,也使我國的大豆生產板塊越來越小。
黑龍江省龍江福糧油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宋勝斌曾說過,大豆生產早就面臨了極大的困境,這些外資糧商不但在貨源上以低價壟斷國內油脂加工市場,而且自己建廠進行油脂加工,“不是危言聳聽,現在所謂大豆的故鄉黑龍江本土企業生產的食用油已經很難賣到山海關以外了,而且很多哈爾濱的超市上越來越多地出現了這些外資食用油的影子。”
離龍江福生產基地不遠的是豐益國際的循環經濟項目試點,這個試點不難猜想就是將海外原料本土加工的生產線,將油脂加工直插中國豆類生產的腹地,恐有斷根之嫌。據統計,當前國內有90家大豆加工廠,其中64家為外資,占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二還多,生產能力甚至超過了全國產能的85%。而這些國內廠家用的大豆也多來自進口,據統計,去年我國大豆的進口總量是3800萬噸,超過國內生產的1600萬噸兩倍還有余。
外資的入侵是步步為營的,宋就曾揭示,為了打壓國產食用油價格,國際糧商旗下的大豆油產品會采取損失成本打壓價格的方法,值得一提的就是曾經在超市中有這樣一種怪象,國產的轉基因大豆油56元/桶,而質量上乘的外資非轉基因大豆油只要35元/桶,其用意再明顯不過了——讓消費者放空國產大豆油的市場。
此前一家韓國媒體在新聞中稱中國的大豆及其油品市場已經被國外幾家大的糧食集團壟斷,這四家被人簡稱為ABCD的公司分別是美國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盡管這四家,像邦基曾經在2008年初在南京贈送其產品“豆維家”給福利院,紛紛打響社會影響牌,但若提到金龍魚、胡姬花、魯花、福臨門這樣的食用油大牌,豆維家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而這四個品牌當前都在豐益國際的麾下。海關總署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就其大豆進口量和在我國東北非轉基因大豆生產的布局發出預警,其目標指向就是豐益國際。但海關方面并未提出相關政策性意見,據稱是怕對國家決策造成壓力。
當前,大豆的問題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豐益國際首當其沖的成為大豆威脅的彈靶。豐益國際的案例只是中國糧食被外資控制的滄海一粟,ABCD四大國際糧商在中國布局已久,箭已在弦上。益海嘉里集團是美國ADM和新加坡著名的豐益集團共同投資組建的,也是ADM在中國擴張的典型代表。目前該集團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達38家,另外還參股魯花等多家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工廠遍布全國,堪稱全國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嘉吉則在中國20個省市投資建立了34家獨資與合資企業,在華投資項目包括飼料蛋白、植物油、玉米加工、各種食品配料、動物飼料和化肥。而邦吉2000年正式進入中國。邦吉在全球32個國家擁有450多個工廠,在四大糧商中,邦吉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全過程聞名。邦吉已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大豆和油籽供應商。目前該集團在中國已運營三個大豆加工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