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媒體報道,國家糧食交易中心于7月23日和29日舉行的兩場臨時存儲大豆競價銷售會,掛牌銷售50萬噸左右的國家臨時存儲大豆,結果因無人報價而全部流拍。與此同時,自年初以來東北大豆加工企業無豆可收、開工即虧的困難局面依然在延續。此后不久,中國還在繼續大舉購買美國大豆……對此,社會各界不免困惑有加:一方面企業在望豆興嘆,一方面中國動用儲備遏制豆價的行為卻遭遇了企業的冷遇,另一方面,中國還在不斷進口洋大豆。原因何在呢?說到底,此番“國豆”救市未果的尷尬情形,其實根植于外資當初進軍我國大豆產業時設計的“完美布局”!
入世之后,大豆作為最早全線開放的農產品,受到了外資的極大沖擊。自2003年9月美國農業部調低大豆產量開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價格連續上漲,一直到2004年4月份,價格上漲了一倍多。此間,國內許多油脂壓榨企業效益轉好并大量進口大豆。但此后美國農業部突然調高產量數據,國際基金隨即反手做空,導致大豆價格從每噸4000多元降至2000多元,跌幅高達50%。大豆價格驟降導致這些高位采購的大豆加工企業虧損慘重,從而造成了中國的“大豆危機”:2004年,國內壓榨企業70%停產,大量進口企業倒閉,中國大豆加工業幾乎全面虧損,國際糧商乘勢進入,通過低成本兼并重組,控制了全國66%的大型油脂企業,控制產能達85%,并完成了從貿易商到實業家的轉變。
而相比2003年、2004年的大豆風波,現在的形勢更加危急。以前,外資只是通過兼并重組進入了油脂加工市場,國內企業還占主導地位;但現在,在大豆市場產業鏈上,跨國糧商不僅從加工環節加以控制,已經深入到種植、貿易、流通等各個領域。并且,其擴張速度之快和覆蓋范圍之廣,已達到令人瞠目的地步。現在,我國已成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國內的整個大豆市場和大豆產業處于被外資控制的局面。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基本上喪失了對大豆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從而出現了受制于人的被動結果。在美國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現在只要聽說中國要采購大豆,大豆價格就會上漲,之后又會回落,國內市場變成了影子市場。
外資進入中國農業,在大豆領域給中國留下了慘痛教訓。這也是最近國儲豆流拍的實質所在:因為大豆價格外低內高,只要國儲豆無法順利高價拋售,國內又有實質需求支撐,外盤大豆將會更加順暢、源源不斷地進入國內市場。與此相應,國產大豆的市場比例仍在不斷下降,種植面積也逐年減少,而需求量還在持續上升,我國對進口大豆的依存還將長期存續。
國內大豆行業定價權的旁落,為國內其他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教訓。最近,外資進軍中國養殖業的呼聲不絕于耳:先有傳聞稱高盛斥資2億-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一帶全資收購了十余家專業養豬場,接著德意志銀行注資6000萬美元,獲取上海宏博集團公司養豬場30%股份;泰國正大畜禽有限公司則與湖南寧鄉縣委簽約,投資6000萬元建設禽畜養殖核心示范場項目。
比這些外資更早介入我國養殖業的還有,全球最大的肉類生產和銷售公司、世界500強公司之一的美國泰森公司,前兩年就已在山東與諸城外貿公司合資興建山東大龍食品公司,以生產雞肉半成品為主營業務,向國內的快餐連鎖餐廳如KFC等企業提供雞肉產品。去年10月,該公司又斥資38.4億元人民幣在山東強力介入飼料、種禽繁育及相關肉類加工業務。目前,另一家美資企業深南控股集團在東營的6000萬美元養豬項目也在進行之中。該集團正在利津獨資建設100萬頭規模的養豬場,包括生豬養殖場、種豬繁育場和飼料加工廠等子項目。據了解,僅在我國山東省,目前涉及養豬業的外資企業已達9家。
由于豬價下行,國內養豬場大都已經貶值一半。這些追求最大利潤的外資資本現在紛紛進入養豬業,并不是圖一時的利潤高低,而是重在戰略布局。飼料原料-品種-養殖場-屠宰加工-零售,外資養豬企業正向著完整的產業鏈進軍。畢竟,我國肉類產業現階段的規模化、產業化程度還遠遠不夠,這就非常便于外資進入、整合。比如,控制了中國的種豬或者育種,就基本控制住了養豬業的上游。而飼料、養殖、加工這種更長產業鏈的整合將不僅會產生規模效應,還會最終實現對中國生豬產業的定價權。
由此可見,外資涉農,不僅是產業鏈的競爭,更是國際金融資本圖謀我國基礎行業的體現。對此,我國政府應回歸科學理性,超越改革開放之初以“市場換技術(資金)”的政策背景,從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的發展通盤考慮,制定扶持本土涉農企業快速成長的產業政策,并及早建立健全外資并購境內涉農企業的安全審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