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昨日在接受中國政府網訪談時,介紹了國內大豆壓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他說截至2008年底,我國大豆日壓榨能力超過500噸的加工廠有150家,日壓榨能力為26.3萬噸,年加工大豆能力超過7900萬噸,加上日壓榨能力500噸以下的加工廠,年加工大豆能力超過8700萬噸。2000~2008年期間,中國大豆的日加工能力增長了4.3倍。按照目前我國大豆年實際壓榨量4150萬噸計算,實際加工能力利用率只有48%,且新建、擴建項目勢頭不減。
業內人士介紹,即便在2008年發改委公布《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后,央企、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上馬大豆壓榨產能項目仍然有增無減,今年以來全國總計增加產能約1000萬噸,其中央企增加約800萬噸的大豆壓榨產能,邦基等外資企業在沿海和內陸地區也以上馬新生產線的形式增加產能,黑龍江一些民營企業也開始在遼寧等沿海地區開設分廠。
在以上三種類型的企業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比較低調。2007~2008年間公布的外商投資企業指導目錄中,大豆壓榨已經列入不鼓勵項目,2008年公布的意見中也不鼓勵外資企業擴張產能。一位大型油脂企業的負責人對CBN記者表示:“外資企業增加產能都是以設備翻新或者夾雜在大米加工等項目中隱蔽進行的,因為與國家的政策導向不符。”
陳斌表示,下一步為了引導行業健康發展,要求大豆主產區和沿海大豆加工區要嚴格控制大豆油脂產能盲目擴張,避免無序競爭。原則上不準新建和擴建大豆油脂加工項目。
分析人士表示:“不準新建和擴建大豆油脂加工項目去年就已經做出了要求,但是央企仍然大張旗鼓上馬新項目,實際受到影響的還是外資和民營企業。”
除了禁止上馬新項目,陳斌還表示要結合《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加大大豆油脂工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鼓勵和引導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發展優質產能,促進產業升級。分析人士介紹被重組的對象將主要是那些規模小、效益不佳的民營企業,重組方則有可能是央企,外資難以參與。
今年上半年國家啟動油菜籽臨時收儲,挑頭的是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和中糧集團,外資企業沒有被列入參與收儲的企業名單中。近期國家將以每噸210元的補貼讓大豆加工企業參與解決國家臨儲大豆滯銷的問題,分析人士說外資企業也被排除在外,因此從政策取向上來看,外資不大可能參與重組國內油脂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