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國際糧商中,以美國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美國邦基(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最為有名,它們控制著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人們習慣根據它們名稱的第一個字母,將其稱之為“ABCD”四大糧商。
經營各具特色
ADM以注重研發著稱,不斷通過化學研究推動在相關領域的擴張。在生物燃料出現之初,ADM就迅速成為美國最大的生物乙醇生產商。僅2007年,ADM用于活化燃油的投資就高達10億美元以上,是世界第一大活化燃油乙醇的生產者。公司還宣稱在2009年之前,在該領域投資23億美元,同時與大眾等公司開展一系列的合作計劃。此外,ADM與各類利益集團聯系緊密,巴菲特的兒子霍華德·巴菲特、老布什政府的駐俄大使、加拿大前總理等都是其董事。
邦基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產業鏈完整性而著稱,在南美擁有大片農場,一邊向農民賣化肥,一邊收購他們手中的糧食,再出口到其他國家或者進行深加工。邦基跟政治集團也有著戲劇性的互動關系,曾有兩任阿根廷民族領袖栽在邦基公司的手下。
嘉吉公司一直很注重糧油物流環節,擁有400條平底運糧拖船和2000輛大貨柜車。嘉吉還主張開放自由貿易,其發展戰略主要是開發第三世界的潛在市場。在公司5大業務部門中,貢獻最大的仍然是傳統的開發加工部門,這個部門負責全球范圍內的糧食采購、加工和銷售。
路易達孚集團非常重視通過期權期貨來平衡農產品的交易風險。
從產業鏈每個環節壟斷區域市場
除了經營規模與特色以外,四大糧商抓住世界糧食市場整合、重組的機遇,通過一體化的集團化運作,從種子、化肥等生產環節到運輸等流通環節進行全球化布局,構建產業鏈,并以期貨為輔助,控制全球糧食市場。同時,四大糧商刻意維持與多國政府的有效聯系,以圖控制這些國家的糧食貿易,鞏固其“霸主”地位,從中攫取高額的壟斷利潤。四大糧商掌控巴西大豆產業便是典型案例。
上世紀90年代,巴西政府的農業信貸收緊,四大糧商趁此機會在巴西大舉擴張,以回購農民所種植的大豆為條件,向農戶和合作社提供優惠貸款,后來又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作為部分貸款。同時,四大糧商抓住巴西當時的榨油生產能力過剩導致不少企業陷入困境的機會,展開并購。
通過不斷向倉儲、運輸、港口、內銷和出口行業進軍,四大糧商控制了巴西的整個大豆產業鏈。作為第一個進入巴西的跨國糧商,邦基在巴西16個州擁有226座糧倉,還有批發中心、糧油加工廠、化肥廠、飼料廠和專用碼頭;路易達孚在巴西擁有35個收購公司、50多座糧庫、3家榨油廠和4座專用碼頭;嘉吉在巴西擁有32個加工廠、96座糧倉、36個轉運站和10座海港碼頭;ADM在巴西主要大豆產區有50座糧倉、6個大豆加工廠、4家榨油廠,在巴西四大港口擁有專用碼頭,以及自己的運輸車隊,在流經大豆產區的河流上有貨運碼頭。
最終,由于四大糧商控制了巴西的大豆加工和流通渠道,從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價格,到下一季節的大豆收購價格和質量標準,都由跨國糧商決定。隨后,雖然巴西的大豆產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大豆出口量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從巴西大豆產業的快速發展中獲利的,并非巴西農民,而是控制巴西60%以上大豆生產的四大糧商。
在中國復制其操控手法
作為人口大國及新興經濟體,四大糧商對中國市場覬覦已久。路易達孚與嘉吉進入中國相對較早。早在上世紀60年代,路易達孚就與中國有飼料和谷物貿易。嘉吉公司和中國的合作關系可以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初。而ADM與邦基進入中國市場相對較晚。
四大糧商在中國引人關注和警覺,始于它們以在巴西類似的手法迅速布局大豆產業。2004年,四大糧商抓住第一次大豆危機的機會,大力收購中國大中型大豆壓榨企業,逐漸壟斷了中國的壓榨業。從其在海外的操作可以看出,四大糧商并購中國的大豆企業不僅是為了獲取加工利潤這么簡單,而是將中國市場納入其全球戰略布局中的一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程國強認為,外資控制中國的大豆壓榨企業,利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國際貿易規則,使中國本土企業面臨生存危機。以四大糧商為首的國際糧商早已控制了南美大豆和美國大豆產業鏈,控制著全球70%以上的大豆貨源,掌控了全球大豆貿易。再加上世界大豆定價權由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壟斷,中國作為占全球大豆進口總量1/3的進口國,由于沒有定價權處處被動。
因此,以四大糧商為首的跨國糧商控制了中國的大豆壓榨能力后,就形成了原料在國外、加工在中國的布局。在全球的價值傳遞中,它們慣常的手法是,將控制的大豆低價賣給旗下的貿易公司,而這些貿易公司的注冊地一般在太平洋的英屬維爾京群島、新加坡等避稅天堂,之后再高價賣給中國的企業,將生產與加工環節的利潤轉移到貿易環節,而在控制利潤流動的過程中,避稅自然可以輕易做到。這樣一來,跨國糧商一方面將生產利潤進行轉移,規避了大豆出口國的稅;另一方面將加工利潤也進行了轉移,規避了進口國(中國)的稅。因此,表面上看起來,外資榨油企業壓榨利潤不高,實際上是這些跨國糧商通過其全球產業鏈,將利潤進行了轉移以實現避稅。 目前,跨國糧商控制的內地油脂企業正在逐漸改變傳統的利用點價進口大豆的方式,即利用CBOT的大豆期貨價格加合理的升貼水,而是更熱衷于采用直接報價方式進口南美和美國大豆。這種由點價到直接報價的改變,是轉移加工利潤到貿易環節的關鍵。
如今,四大糧商在中國的業務迅速發展。從2006年開始,路易達孚(北京)有限公司從中國政府手中獲得玉米國內貿易的許可證后,便開始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公開資料顯示,路易達孚從中國出口玉米的業務持續增長,其在美國的棉花公司已是中國最大的棉花供應商。嘉吉在中國大部分省市建有飼料廠、榨油廠、高果糖廠等各類加工廠,并正在布局中國的化肥市場—已經建立了全資的山東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資的云南三環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種植領域外,嘉吉在華的產業鏈條基本搭建完成。目前,嘉吉在中國20個省市投資建立了34家獨資與合資企業,業務領域廣泛涉及農業服務、農業供應鏈、食品配料和系統、動物營養、金融服務、能源、運輸及工業貿易等(附圖)。
邦基目前已是中國最主要的大豆和油籽供應商,在中國運營三個大豆加工廠,目前在廣州正在興建另外一家工廠。ADM雖進入中國較晚,但發展較為迅速,與新加坡豐益控股共同投資組建的益海集團是ADM在中國擴張的旗艦。ADM公司2000年與豐益控股共同投資組建的益海集團,曾在中國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達38家之多,遍布全國各省,還參股魯花等多家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是國內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業集團之一。2006年,豐益控股旗下新加坡上市子公司豐益國際并購益海集團,ADM通過換股由益海集團的股東成為豐益國際的股東,間接持股益海集團。目前豐益國際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超過30家,參股“魯花”等國內著名糧油品牌,堪稱全國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除糧油業務外,豐益國際還全面進軍小麥、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濃縮蛋白等糧油精深加工項目,并先后投資控股和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船務、船代等輔助公司。
面對四大糧商在中國的全面擴張,國內企業需要謹慎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