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亞衛視記者:
有一個數據說大豆的產能今年預計增加一千萬噸,其中央企就增加了800萬噸,據說抑制產能過剩直接受到影響的主要是外資和民營企業,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就是說在央企、外資和民營企業這三者之間,您在抑制上怎么回答外界的置疑,對央企有什么不同?
熊必琳:
大豆油脂這個工業是涉及到民生的,關系到養殖業、種植業、飼料工業和食品工業,這些行業都是緊密關聯的。應該是關系民生的重要產業。我們的大豆壓榨行業的發展狀況,到2008年底,我們現在的能力已經超過了8700萬噸了,其中日壓榨500噸以上的加工廠150家,年加工大豆的能力已經超過了7900萬噸,將近8000萬噸。目前我們實際的壓榨量,只有剛才所說的能力的一半,4150萬噸,也就是說加工利用率只有50%左右,并且新建和擴建的勢頭不減。分析一下有幾個方面,一個是最近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大豆的主產區和沿海大豆加工區要從保證國家食品安全的戰略高度和全局利益出發,做好本地區的大豆加工業的專項規劃,加強政策的指導和產業發展引導。嚴格控制大豆油脂產能的盲目擴張,避免無序的競爭。原則上不再準入、核準新建和擴建的大豆油脂項目。
澳亞衛視記者:
你提到的問題,實際上是存在的。因為我們國家的大豆這幾年的變化,已經對大豆主產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說東北,每年我們進口2000萬噸的大豆,現在由于國外大豆的價格都是轉基因大豆的價格,價格比我們便宜,沖擊了我們大豆主產區,這已經關系到農民的利益了,國家在這方面應該引起更多的關注。我們在這方面建立信息發布制度,完善大豆加工統計指導和信息評估,也是定期向社會通報有關的情況,引導產業有序發展。
第二,堅持“提高自給,多油并舉”的原則,我剛才說到我們每年要進口2000萬噸的大豆,一旦進口量發生變化,對我們的油脂行業的發展,對民生大計將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一個大事。所以堅持“提高自給,多油并舉”的原則,發展我們有原料優勢的,比如說油菜籽、花生、棉籽、向日葵、山茶等油料作物的種植和加工,走多品種油脂供給的道路,就是說不在大豆這一棵樹上吊死,那么提高食品植物油的自給率,降低大豆進口的依存度,保證國家食用植物油的安全。
第三,我剛才說到我們平均的加工能力相對比較低,結合國務院公布的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加大油脂工業的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調整落后的產能,鼓勵和引導內資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方式,發展優質產能,促進產業升級。
澳亞衛視記者:
你怎么協調央企的抑制和對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抑制,有什么區別嗎?
熊必琳:
這個問題很簡單,政府制定一條措施,沒有針對央企也沒有針對合資企業,也沒有針對民企,它是一視同仁的,我們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沒有對央企怎么樣,也沒有對民營企業怎么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