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給率不足、外資大肆入侵、油脂加工產能過剩……近年來,中國的油脂油料產業話題不斷。與此同時,收儲、補貼、臨儲轉地儲,國家的應對政策也接二連三出臺。在11月18日召開的“中國農業產業化年會暨中國農業企業家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農村司副司長方言透露:“關于油脂油料產業規劃正在編制中。”
這并不是發改委編制的第一份關于油脂油料的文件。早在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曾下發了《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大豆加工業暴露出的壓榨能力嚴重過剩、內資企業壓榨能力和實際壓榨量不斷萎縮等一系列問題。
但在發改委“喊”了一年多的“產能過剩”后,問題卻并沒有得到解決。今年10月,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表示,過去的8年中,中國大豆的日加工能力增長了4.3倍,目前的實際加工能力利用率只有48%,但新建、擴建項目勢頭仍不減。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的油脂加工廠即將超過6000家,其中外資控制了70%以上的壓榨能力。”方言表示,大豆進口依存度過高等問題使得我國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大豆產業已面臨一蹶不振的局面,所以發改委正在編制一份油脂油料的產業規劃。
會后,方言還表示,發改委考慮過采用反周期補貼的辦法,但是有一些部門不同意。據悉,美國政府為保護大豆生產提供了多種補貼,包括直接補貼、貸款差價補貼、反周期補貼等,相比之下中國的補貼范圍和規模都較小。所謂反周期補貼,是指政府向農民提供的支持措施與市場價格反向運動,當農產品價格下跌時增加補貼,反之減少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