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一語擊中要害:在外資已控制八成以上大豆油市場時,"低價戰"將成過眼云煙,只有直接漲價才能讓跨國糧商爽到飛。在一個憑"實力"說話的年代,漲價,還需要理由嗎?
而此刻,黑龍江省油脂企業的產業空間正被集體壓制在水平線下,豆農還在為差兩毛錢賣不賣豆焦心??鐕Z商的"司馬昭之心",該是路人皆知了。
"這個產業,到底還要不要了?"
"在我們農場,60%到70%的豆農今年都在賠錢",饒河農場十隊的種糧大戶趙秀春說。他所在的饒河農場,此前因為大面積"旱田改水田"引起人們關注。今年,在"成本高、產量低、質量差"多重壓力下,趙秀春又沒能賺上大豆的錢。
有個笑話。一個人去算命,先生告訴他,30歲以前你是窮困潦倒。此人大喜,問那30歲以后是否大富大貴。算命的說,30歲以后,你就習慣了。
趙秀春說,他現在就是"習慣了"。
前陣子,大豆期貨價格在高位,趙秀春趁機趕緊賣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他還沒想好怎么辦,不過"兩節后價格就沒準了,爭取之前賣出去"。
記者了解到,我國進口大豆一般來自北美和南美,北美大豆跟國內一樣"春種秋收",而南美大豆則是兩節后上市。這兩茬進口相當于兩頭堵,讓只收一茬的國產大豆根本沒有喘息的余地。
馬克思說"價格圍繞價值波動",有大豆業內人士笑稱,"中國大豆的價格也波動,但是隨著美國大豆的價值在波動。"中國豆農的命運不會因大豆油漲價而變好,只會因為大豆價格下跌而變壞。
和趙秀春一樣,上半年還因為農民"合作社"而被寄予厚望的黑河市金秋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何樹文,也流露出近乎絕望的神情。"今年情況這么差,有些農戶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日前發布報告稱,我國2009年全年大豆進口將為4248萬噸,較去年增長13.5%。"進口數量太大了。"何樹文說,"說到底,我們就是農民,我們的能耐就這么大了。"對產業的信心不足讓農戶再次有了棄種大豆的想法,他們迫切地想知道,"這個產業,到底還要不要了?"
種植成本壓力出口受卡
一年多收,一年少收;一年價格高,一年價格低,豆農完全摸不到自己所收獲的作物的"脈"。說到底,農民的增收究竟要靠什么?
拋開大豆,以五常大米為例。中良美裕在市面上賣出56元一市斤的"天價米",無論其附加值來自哪里,卻實實在在為農民帶來了好的收益。
可見,消費才是轉移種植成本的出口。
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認為,如果把大豆當作一種有競爭力的產品來看,那么其生產價值最終應該由終端的消費來體現,而在去年,種植壓力被轉嫁給了國儲;今年,又加入了油脂企業。
"國儲政策雖好,卻等于把黑龍江大豆整體定位在了一個‘包袱’上———你不行,國家就給你補。"王小語認為,現在市場價格好,有了補貼大家都在賺錢。一旦市場不好,補的錢就全"化沒了"。
在去年收儲的大豆屢遭流拍后,國儲開始通過給企業補貼的方式將收儲大豆賣給油廠。在新一輪收儲政策中,又給出了企業收購每噸8分錢的補貼,加上近來油價高企,省內許多油廠都馬力全開。
豆農能賣出去大豆,油企有了可加工的原料。這一切,都只是"看上去很美"。因為一旦南美大豆上市,市場將再度波瀾起伏。
來自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國產大豆占國內榨油消費總量已從2005—2006年度的20.85%,降低到2008—2009年度的4.88%。事實上,一直以來,黑龍江大豆的種植成本只轉移到中間環節就卡住了,要將壓力轉移到消費,至少還差著運至銷區和銷售兩個關鍵環節。
"企業+農戶"能不能救大豆?
記者在五常市采訪大米產業時曾了解到,金龍魚的母公司益海嘉里連續幾年在五常收購稻米,"籠絡"了一批訂單農戶。現在,他們終于開始全面進軍小包裝米市場。金龍魚多年在油業培養出來的廣闊市場,令其在其他領域一旦起步,別人就很難追上。
如果說外資擅于"自上而下"先占市場、再打產品,那么我們黑龍江大豆上上下下都還是一盤散沙。如今,合作社的興起讓豆農這盤散沙有了一線"成型"希望。
對于加工環節來說,據調研,自2009年初至今,黑龍江省100多家油廠開機6個月以上的不足10家,省內大豆企業多數階段性開工。他們"吃不飽、長不大、餓不死",產業空間被壓制在了水平線下,只能中小規模生產,更無法形成品牌。
據了解,相比美國轉基因大豆367市斤/畝的單產,黑龍江省除農墾系統能達到360市斤/畝,其他地區因生產規模小、混種混收等原因,單產水平不高。
黑龍江大豆要想實現優質優價,就需要企業和農戶的整合。然而,如果不維持常年開工,企業和農戶就不能緊密聯系。"豆源不充足,中型企業就活不下去。反而是日加工量在100噸、200噸、500噸的小油廠,船小好掉頭。有豆就收,收了就加工,不行就停產。"業內人士說。
要帶動一個產業鏈條整體發展,至少需要一個日加工能力在2000噸以上的油脂企業。
目前,黑龍江省同時具備大規模加工能力和廣泛銷售渠道的企業很少。九三是其中之一。
去年末和上個月,九三油脂分別與農墾集團紅星農場以及何樹文的合作社簽訂了協議。按照協議,農戶將當年大豆送到加工廠后,工廠承諾在未來6到8個月內農民可以隨時定價、銷售,這樣既擺脫了農民"惜售"心理的束縛,又保證了工廠有豆可用。同時讓農民省下了運輸、存儲、損耗的費用。
"今年只是試點,明年九三將從大豆的種植開始,明確使用非轉基因的大豆種子、化肥、農藥、收割等種植的標準。到最后大豆進入市場,形成對整個過程的跟蹤體系。"九三油脂集團副總楊寶龍告訴記者。
能否打造中國的有機大豆品牌,能否改變目前種植規模小而分散、品種不一、成本居高不下的狀況,能否扭轉非轉基因大豆及其制品賣不上好價格的局面,但愿"九三"這個"敢死隊員"能給出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