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獲悉,去年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發文,已將中紡集團列為中央直屬四家糧食企業之一。
據悉,中紡集團已具備年加工油脂600萬噸—700萬噸,年精煉近150萬噸的能力,穩居國內油脂加工行業前三位。
對于這樣一個隱形大佬的存在,包括九三油脂董事長田仁禮、匯福糧油集團董事長石克榮在內的多位業內大腕都大呼意外,并稱如果是民營企業,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中紡蛻變
按照2008年國內公開的油脂加工企業排序,前10位的分別是益海嘉里、九三油脂、中糧集團、嘉吉公司、來寶集團、邦基集團、匯福糧油、山東渤海、路易達夫,還看不到中紡集團的影子。
甚至在更靠后的名次里面,業內很多人也不會注意到中紡。但僅僅一年之后,中紡便迅速擠入了前三。
本報記者從中紡集團下屬公司中紡糧油高層人士處了解到,中紡最早進入油脂行業是在2000年,標志就是成立了中紡糧油進出口公司。
最初中紡糧油只是做大豆貿易代理,2002年開始做自營大豆貿易。從2006年并購江蘇新沂油脂有限公司開始,中紡正式涉足油脂加工行業。江蘇新沂日處理大豆1500噸。
2007年,中紡在安徽蚌埠投資租賃了蚌埠花園油脂有限公司全部的廠房及設備。“該公司當時是全國最大的菜籽油加工企業,擁有日加工菜籽1200噸和3000噸的生產線各一條、日加工200噸的色拉油生產線一條,另有20萬噸的倉庫和3萬噸的油罐等倉儲設施。”
2008年,中紡油脂產業布局開始提速,2009年則進入沖刺期。兩年時間里,中紡相繼并購了東莞盈豐油粕公司、沈陽金豆公司、福建金石和四川金石公司、大連連王公司、湛江華農和湛江富虹公司等7家油脂公司。
在加快并購的同時,中紡糧油還取得了與中儲糧合作的機會。中儲糧內部人士透露,雙方在山東日照聯合建了一個新的大豆加工廠?!霸诔跫庸ど?,中紡占51%股權;中儲糧油脂公司占49%;在精深加工上,中儲糧占51%,中紡占49%。”
截至2009年底,中紡在中國食用油產能主要集中的江蘇、廣東、山東,都實現了周密布局。經營領域從油料油脂產品貿易延伸到了貿易、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經營品種涵蓋了大豆、油菜籽、食用油、玉米等多個產品。
2009年,中紡集團進口大豆420多萬噸,進口量排名第一,約占全國進口大豆的10%;八家子公司日加工油脂能力2.2萬噸,年加工達到600—700萬噸,與中糧相當;一家食用油精煉廠年精煉能力150萬噸。進口大豆全部用于內部企業加工消化?!?
2008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嚴控大豆加工產能。但接下來兩年間,中小民營油脂加工企業被淘汰的同時,至少有20多家大型大豆壓榨油廠建成投產。
在很多人把目光對準中糧、中儲糧,驚嘆糧食領域的“國進民退”時,中紡則顯得更為神秘。中紡通過并購快速壯大,待其最終浮出水面時,包括國有、民營、外資在內的糧油行業巨頭們,都感到意外和驚訝。
資金實力
中紡集團創建于1951年,是國資委下屬大型企業集團,主要從事紡織品進出口貿易,屬于傳統的外貿企業。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紡貿易范圍逐步擴大,并開始介入大宗農產品貿易。
中紡糧油高層人士對記者表示,從2000年開始進入大豆貿易領域直至后來介入油脂加工行業,是因為看到這個領域有很多機遇?!斑^去30年,國內人均油料消費增長100%。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大豆壓榨行業更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大豆進口量節節攀升。這些因素使得中紡愿意進入油脂行業。”
不過,一個做貿易的企業轉型做油脂加工并得以迅速崛起,對于民營資本來說,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
上述中紡糧油人士介紹稱:“中紡進入油脂領域獲得了國資委、發改委和國家糧食局的認可,并給予了很大支持?!?
2009年11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發文,將中紡集團列為中央四家直屬糧食企業之一。
中紡集團的中長期戰略規劃是積極推進紡織、油料油脂兩大主業的平衡發展,旨在保障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履行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這符合我們集團提出的 ‘衣食天下’的企業理念。”前述中紡糧油人士表示。
除了政策扶持,資金、技術、人才也是中紡轉型面臨的“瓶頸”。
前述中紡糧油人士告訴記者:“從2006年到2009年底,中紡并購8家油脂企業總投資達20多億元,這些并購資金全部來自企業內部?!贝送猓屑徳跀U大油脂加工規模的同時,還從國際四大糧商處延攬了一批骨干人才。
針對中紡的成功轉型,業內多位企業家和資深人士紛紛表示,中紡的特殊身份使得它能夠擁有極為雄厚的資金實力,“這就像很多央企可以去爭地王一樣,有錢就可以。”一位業內人士說。
一位民營企業老總指出,假如中紡是民營企業,在“嚴格控制大豆加工產能”的政策氛圍下,還敢挺進油脂產業嗎?假如中紡是民營企業,中儲糧會選擇與中紡合作嗎?
針對民營企業家的質疑,前述中紡糧油高層人士回應說:“在發展油脂加工上,我們沒有享受國家的特殊優惠政策。接受國家給予的物流補貼也和其它企業基本是一樣的;而中紡通過并購的途徑擁有產能,雖然擴展規模迅速,但中國總體的產能實際上并沒有增加,這完全符合國家合理控制大豆加工產能的政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