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援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的分析指出,根據黑龍江省的豆油與豆粕年需求量推算,當地大豆壓榨產能明顯過剩。
程國強指出,該地每年的大豆加工產能最好在250-300萬噸左右,因為過量加工將迫使企業過向關外調出豆粕等加工產品,在經濟上并不合算;但目前產區加工產能將近千萬噸,導致實際開工率最高只有1/4左右。
他估計,黑龍江主產區每年需要豆油60-70萬噸,豆粕140-150萬噸。
程國強進一步分析稱,最近幾年來,由于東北大豆的非轉基因優勢,大豆用于直接食用的比例越來越大,用于榨油的比重呈減少趨勢,這使得國家在東北地區實行的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對產區壓榨行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他認為,中國政府的大豆產業支持政策還有很多完善空間,但政策的調整需要把握四個基本點,也就是確保國家整體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利益,確保市場穩定和價格穩定,發揮競爭優勢和資源優勢。
受國內農業資源短缺、大豆玉米比價、糧油爭地、不同油脂油料相互替代等因素影響,國產大豆將始終是有限的供給,遠遠不能滿足國內經濟發展過程中快速增長的植物油和豆粕需求。
他強調稱,政府實施的大豆臨時收儲政策,最基本的出發點是保護農民利益,而且確實起到了托市保價、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但該政策對主產區壓榨企業確實也帶來原料短缺、加工成本大幅上漲的不利影響。
他建議,下一步政策調整需要努力減少市場扭曲,兼顧下游行業利益;并且將促進產區壓榨企業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加工資源,提高效率,抓緊建立向上拓展、向下延伸的產業鏈管理體系,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目前國產大豆的油用比例僅為30%,產油量占全國油料作物產油總量的比重只有7.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