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一號文件"首先透露出這一信號,將花生加入到良種補貼的范圍內。隨后,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提出繼續實施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并將收儲價格由每斤1.85元提高到1.95元。
一系列的政策和專家言論均透露出一個信號,以往過多依賴大豆榨油的局面正在逐漸改變,"多油并舉"將成為未來油脂油料產業的規劃方向。其中,油菜籽、花生承擔了這一轉型中的重要角色。
在《農村經濟綠皮書》的新聞發布會間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此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謝揚。
NBD:在大豆產業政策方面,您覺得,目前"收儲+補貼加工企業"的政策模式還需要調整嗎?
謝揚: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植物油消費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菜籽油消費過去位居首位,現在則下降到第三位,目前位居首位的是豆油,第二位是花生。
"收儲+補貼"應該只是一個短期行為。我國對進口油脂油料的依賴度已經超過60%,從長遠發展來看,要應對進口大豆的挑戰,就應該著力發展油菜、花生等,如恢復菜籽油消費首位的地位。我們不能只守著眼前的問題,要揚長避短。
NBD:剛才,方言司長在會上提到,國內和國際菜籽油價格倒掛已接近600元/噸,希望財政加強對企業的補貼,不然國內企業可能要轉向進口國際的菜籽油。您覺得,除了將油菜籽收儲價格提高0.1元/斤,是否有必要增加對油菜籽加工企業的補貼?
謝揚:提高收儲價格是好事,但僅提高收儲價格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在生產、加工、消費等領域的支持,包括對加工企業的扶持,對消費者購買國產菜籽油的引導等。
另外,我們提出油脂自給率50%的目標,但目前只有36-37%。因此,在對待進口農產品方面,也應該制定一個戰略,目前的政策還不夠明確。
NBD: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等一直屬于外商投資限制類產業,但目前只規定,外商不能控股,但未明確規定外商不能擁有企業實際控制權。對于外資進入我國油脂產業的問題,您怎么看?
謝揚:調查顯示,油菜籽、豆粕等產品出現的一些問題都與農產品和實體加工對外開放的狀況高度相關。我也了解到,在談合資的時候,很多外商都明確表示,"我不控股,我只要進口大豆經營權和公司財務權。"這說明,我們還沒有全面理解WTO規則。事實上,在WTO規則許可的范圍內,我們可以將風險規避做的更好,相關政策也有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間。
另外,我覺得,不能只追求企業的規模,一旦大規模的公司被合資,風險更大。相反,如果用分散的中小企業去競爭,我們仍然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