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并購后的中儲糧主營業務將拓展為糧、油、糖、肉、棉的倉儲、加工、貿易和物流。伴隨著經營范圍的急速擴展,中儲糧將更名為中國農產品儲備集團。
三巨頭結盟——華孚集團、中儲棉都是國資委下屬企業,屬于政策性中央企業。華孚集團主要承擔中央儲備糖、儲備肉的管理等政策性業務。華孚集團是中國第一大糖商,近兩年屠宰生豬量穩定在60萬頭以上。而中儲棉則具體負責國家儲備棉的經營管理,2009年進出庫棉花總量超過400萬噸。
在儲備肉和儲備糖的同時,華孚同時還經營食糖、肉類、菜蔬、酒類等副食品的生產加工、批發、零售、進出口、物流、工程設計及承包、食品檢測及研發、連鎖商場等業務。
中儲糧總公司一位副經理表示,“與并購中儲棉相比,中儲糧特別看重華孚集團的實力。華孚集團旗下有中國糖業酒類集團公司、中國食品集團公司、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等6家子公司,個個都實力強勁。”
以中國糖業酒類集團公司為例,該公司銷售網絡遍布全國,主辦的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每年舉辦春秋兩屆,成交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糧油央企整合提速——中儲糧并購華孚集團、中儲棉公司,反映國內糧油央企整合在提速。此次中儲糧整合華孚、中儲棉,從采訪獲得的消息來看,比較順利。主要原因是,華孚和中儲棉都是政策性企業,跟中儲糧業務接近。而中儲棉雖然不屬于食品類企業,但考慮到其規模比較小,綜合考量下,國資委還是將中儲棉劃歸至中儲糧。對于國家重點扶持中糧、中儲糧,業內早已盡人皆知。相關政府部門在制定“十二五農業規劃”和到2020年的“糧食加工產業規劃”、“油脂油料產業規劃”等文件時,兩大企業一直密切參與,而成千上萬個中小企業則未受到足夠重視。
政策隱憂——華孚、中儲棉兩公司人士均對本報表示,這次整合沒什么風險,因為都是政策性企業,出現虧損有國家財政給予補貼。
不過,對于即將公布的三家整合,業內人士提出了質疑。“2000年中儲糧成立以來,對國家糧食安全的貢獻有目共睹,但是花費的成本也非常大,每年幾十個億。”前述中糧協負責人評判說。他還指出,出現問題的根源首先在于政策設置上的不合理,“國家本來定位中儲糧是非盈利機構,穩拿財政部的補貼,但中儲糧又是國資委的下屬企業——要求企業每年完成利潤增加指標,要盈利要賺錢,這等于說是財政部和國資委‘打架’”。
除了政策和利益沖突之外,中儲糧從儲備糧油擴大到棉、糖、肉,利用政策贏利的空間再度增大,在業內也將引起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