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相關部門頒布豆油限價令后,壓榨企業因虧損停產,引發口水戰。
媒體報道陳述的理由是:“使用進口轉基因大豆的食用油生產企業,現在進口大豆加工食用油,成本將達到每噸10300元到10400元。按照現在國內的市場價格,市場上散裝食用油批發價是9700元到9900元一噸,這樣企業每賣一噸油就要虧損500元左右。”
發改委解釋,大豆進口量大幅增加,企業原料庫存充足。按照目前原料價格測算,企業能夠獲得合理利潤。
而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壓榨企業利潤包括豆油和豆粕兩個部分,只要它們總價值高于大豆原料的采購成本及加工成本之和,壓榨就是有效益的。而目前張家港四級豆油9800元/噸,連云港豆粕3350元/噸,加權下來1噸大豆壓榨的總利潤為4197元,國內主要港口進口大豆分銷價格在每噸4100元左右。算上加工成本和各項費用,靜態來看,大豆壓榨企業利潤在盈虧平衡邊緣。但如果未來大豆價格繼續上漲,企業將面臨不小的經營困難。動態來看,如果大豆企業前期有比較充裕的低價庫存原料,目前是能夠盈利的。
數據顯示,1-11月,我國大豆累計進口達4937萬噸,同比增幅30.7%。其中11月進口548萬噸,同比增加259萬噸,增幅89.6%。12月3日,國家糧油交易中心拍賣29.57萬噸國家臨時存儲大豆,結果全部流拍。12月15日,計劃銷售移庫大豆29.63萬噸,全部流拍。這也是發改委解釋大豆壓榨企業原料庫存非常充足的原因。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拍賣的是2008年收購的大豆,存儲時間較長,出油率和豆粕產出率低于今年新豆,使用下來并不經濟。據油脂網測算,國家臨儲大豆的起拍價格加上出庫成本和疏通費、運費等實際價格在4200元/噸左右。因此有分析人士認為,等企業前期庫存消化殆盡后,和2007年一樣,豆油限價令最后結果可能就是豆粕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