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主管當局試圖通過直接控制價格上漲的辦法,阻擊愈演愈烈的通貨膨脹壓力,而作為配套措施的國儲大豆拋儲卻一再流拍。
痛打折
12月15日,北京東四十條華潤萬家超市。理貨員們正把占據入口好位置的圣誕節禮品拿下貨架,擺上“口福”和“匯福”牌大豆油。價牌上顯示,原價50元/5L,現價為47元。“口福”牌和“匯福”牌大豆油分別來自益海嘉里和匯福兩家油脂企業。
這一天,距離匯福公司停產不到一周。在這兩天前,國務院物價調控部門的官員們,剛剛結束對益海嘉里、九三油脂、中糧、中紡等油企的督察訪問。官員們要求企業 “負責任、盡義務”、“開足馬力,保障供應,不能漲價,最好能夠打折促銷”。
這是今年9月以來,相關部門第二次向企業提出限價和打折要求。
大型糧商對政府部門的要求積極響應。前段時間曾經停產的“匯福”首當其沖,占據了多個堆頭的益海嘉里旗下的“口福”等品牌也進行了打折促銷。
“未來4個月食用油企業不得漲價,日子會很難過。政府不讓我停產,我不會停產。不讓我漲價,我也不會漲價。”一家油脂企業的董事長對本報表示,“政府可以限價,限價在中國市場也很正常,但是政府既要限價,又不讓我停產,我很困難,我在給企業放血。可能有一批食用油企業會關門。今年不僅僅是大豆,各項成本都在快速上漲。”
這位董事長擔心,這樣的限價令,給生產企業、終端銷售等每一個價值鏈條上的參與者都帶來了沉重的壓力,而化解這個壓力的一種鋌而走險的辦法就是放松對油品質量的控制。
倒掛
今年7月開始,大豆價格開始觸底反彈,期貨價格一度高達4800元每噸。調控政策陸續出臺后,豆價高企難題仍未緩解。到了12月初,大豆期貨價達每噸4400元。
現貨價格并不樂觀。進口大豆到港價格每噸4100元。東北產區現貨價也超過每噸4000元。國儲糧以每噸3800元的價格在東北收購,遭遇農民惜售的尷尬。即使以每噸4000元在產區購得,到了企業加工區成本也接近4100元。
更糟糕的情況可能出現在明年2月。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油料分析師楊京告訴記者,目前進口大豆到港價格是兩三個月前敲定的。按照現在的趨勢,到了明年2月份,因為12月初定的豆子將要在明年2月份到貨,到時的價格會達到4300元每噸左右。
目前,企業在壓榨環節的利潤已經為負數。有測算稱,每加工1噸散裝豆油,企業要虧損100元以上。
在小包裝環節,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企業的小包裝食用油出廠價穩定在每噸9400元上下。也就是說,每加工一噸小包裝油,即使不算加工費,企業也要虧損500元左右。價格倒掛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11月底,國內主要油脂企業深感力不從心,醞釀調高小包裝食用油價格,但是計劃未能實施。
11月25日,國家發改委號召中糧、益海嘉里、中紡和九三油脂開會。在當天的會議上,發改委要求小包裝食用油的出廠價格穩定在目前水平,即每噸9400元-9500元,而且在2011年“兩會”結束之前價格只能下調,不能上漲。
作為配套措施,官方還啟動了國家儲備油脂油料的競價銷售,欲通過國儲操作拉低原料價格。這也是政府對中糧等企業的承諾,即“政府管住原料價格,企業管住小包裝價格”。
拋儲悖論
吊詭的是,11月以來的幾次拋儲屢屢流拍。國家發改委對此的解釋是:“近日,國家向市場投放的30萬噸大豆均未成交,這也說明大豆壓榨企業原料庫存是非常充足的。”
12月17日,哈爾濱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受黑龍江省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委托,組織“2010年黑龍江省省級儲備大豆競價銷售交易會”。這次競價銷售最低起拍價每噸3750元,最高起拍價每噸3810元。原來計劃銷售2008年黑龍江省產大豆約19萬噸,結果仍然是全部流拍。
國家發改委解釋其判斷大豆原料庫存充足時說:“前幾日匯福糧油集團短暫停產的主要原因是豆油、豆粕運輸不暢,企業庫存積壓較多。今年我國大豆進口大幅增加,國家油料油脂庫存充裕,企業庫存充足,生產正常,當前和后期國內食用油市場供應是完全有保障的。”
不過油脂企業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釋。他們告訴記者,之所以不愿意購買這批大豆,是因為價格太高。這批國儲大豆的出售,仍然采用順價銷售的方式,也就是其定價標準要保證國儲大豆出售價格高于收購價格。起拍價格在每噸3960元以上,而加上出庫費、貼水、運輸費等附加成本,運到廠區成本最低也在每噸4200元左右。一些企業到廠成本甚至達到每噸4700元。進口大豆的到港價格是每噸4100元。加上國產大豆出油率在16%-17%,低于進口大豆19%-22%,因此,這批國儲大豆對企業來說成為“雞肋”。
也有人士建議,在拍賣大豆流拍的情況下,國家應該考慮給予幾家大型企業財政補貼以彌補其經營壓力。但“四大”之一的某大型糧食企業人士稱,“補貼”是反市場行為。上述四大油脂企業可以占據國內大豆油市場50%的份額,如果只給這些大企業提供補貼,廣大的中小油脂加工企業生存壓力會更大。
食用油企業一直受到價格管制。不過,沒有利潤的時候,企業可以選擇暫時停產。在成本提高的情況下,既不允許終端漲價,又不能停產,再繼續的話,小企業可能會用腳投票,關掉工廠,轉營他業。
在終端價格受管制的情況下,一個讓人擔心的狀況是,由于判斷未來油價會不斷攀高,幾家大型油脂加工企業都減少了原料進口,導致企業庫存坐吃山空。
戲劇性的是,伴隨著國內市場的每一次國儲糧流拍,國際大豆期貨市場就會出現一次跳高。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分析師揚京認為,這說明國際炒家的判斷,只要中國國儲糧沒有平價銷售,中國油脂企業就需要從國外進口。
不愿透露姓名的油脂企業人士稱,每拋出100萬噸,國際油價就會隨之下跌。每次中國大豆的拋售都會引起國際市場的波動。最近幾次國儲拋單都是零成交。伴隨著每一次零成交,CBOT(ChicagoBoardofTrad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價格都會出現往上跳漲。
該人士指出,只要中國2000萬噸國儲油料到不了市場,就無法形成真正的市場供應,就會進一步推高國際油價。